潘正吉:宜蘭自行車運動的重要推手

0
5792

以自行車譜出動人樂章

圖、文:愛輪氏

06_MG_7392

「如果沒有騎車,我在19年前就駕鶴西歸了,自行車運動是我的救命恩人,讓我起死回生。」今年68歲曾經留學義大利的潘正吉說道,而訪談的此刻,我們騎著自行車,輕快的轉動踏板、迎風向前,一點也看不出他差點因為心肌梗塞而長辭人世。

50年前,潘正吉曾是優秀自行車手,得過省運會金牌,然而,他短暫的車涯僅止於服兵役的3年;役畢,他單身前往至義大利留學,於風行自行車的歐洲耳濡目染,勤加研讀自行車訓練法。返台後的40多年來,他利用工作之餘培訓自行車手,推廣自行車運動,默默深耕於宜蘭自行車發展。

02_MG_7092

潘正吉現在自己種菜、下廚,簡單過生活,天氣好就跟著太太出門騎車50公里,偶爾加碼到上百公里。精通義大利文的他,講話慢慢的,但談到自行車卻有滿腔熱血;他曾經因為心肌梗塞而與死神交手,醫師判定只有3%的存活率,他能幸運地逃出死神的魔掌歸功於年輕時愛騎自行車,鍛鍊出強壯的心臟。

自行車改變了他的一生,他也希望更多人也因為自行車而有正向的轉變。

03

04_MG_7217

潘正吉與太太

要騎車,跟義大利人就對了

屏東.萬巒人,父母務農,自祖父輩起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潘正吉自幼聰穎、勤奮學習,是萬巒鄉少數考取高中的高材生。足夠優秀,你就能擁抱更多機會,正逢有公費至義大利的留學甄選,資質聰穎的他爭取到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自初中開始,潘正吉在寒暑假都到宜蘭天主教蘭陽青年會,研讀義大利文及醫學知識為日後的留學生活暖身。當時許多教會人員都是義大利人,他們離鄉背井將一生奉獻給宗教,以醫術來奉獻當時醫療資源貧乏的台灣,熱愛自行車的義大利人,即使離鄉背井也要帶著公路車來台灣。

1960年,競賽用公路車在台灣屈指可數,潘正吉於是有機會騎乘金光閃閃的公路車,與義大利人一起騎北宜公路,學習正統的自行車文化。

高中畢業,潘正吉於空軍服役3年,因緣際會,他見到專業自行車隊在練習,自告奮勇地要與代表隊一同騎車。不到一年,曾跟義大利人騎車的潘正吉就超越代表隊選手,獲得省運會金牌,但他並不留戀於站上頒獎台的豪氣,他已經計畫人生的下一步:役畢後立即飛往義大利念醫學院。

05_MG_7317

異國獨自奮鬥的生活

23歲,潘正吉隻身飛往義大利,來到了瘋狂於自行車競賽的國家。他勤奮的攻讀醫學,課餘之時去觀摩自行車賽事,與教練討論自行車訓練法。1970年,即將升大三的他晴天霹靂,義大利與台灣斷交,他被迫返台,結束兩年多的留學生活。

無法取得醫學院文憑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卻也使他更加的投入自行車,開啟了一趟自行車騎越中橫的創舉。

一生中總有瘋狂的歲月。1971年,在那資訊不透明、物資缺乏、路況不佳的年代,正是考驗自行車族群的黃金時期。27歲的潘正吉,偶爾踏著自行車往返於宜蘭至高雄,在那路況惡劣的環境,他單日最長可騎行300多公里;而他生命中記憶最深刻的自行車挑戰,是從花蓮慈恩騎上大禹嶺。

在那酷寒的冬天,潘正吉肩揹著輕便行李、腳踩著踏板,一步一腳印的從天明騎到日落,他不清楚還要多久才能上到頂點,這是場沒有退路的挑戰賽。漸漸地,週遭的景色隨著海拔上升而改變,天色漸暗,天空飄雪,路面結霜,路況險惡又缺乏照明,他只能靠著孱弱的手電筒照亮前方5公尺。

凌晨兩點,他摸黑敲著觀雲山莊的大門,在那零下兩度的嚴苛氣候,旅館主人先是看到一輛自行車,才看到已經凍傷的潘正吉,對於他騎自行車上大禹嶺直呼不可思議。1971年,曾有一名瘋狂的自行車騎士橫越中橫公路,潘正吉很可能是東進武嶺的開路先鋒。

年輕時熱愛騎車,鍛鍊出強壯的體魄,潘正吉以運動來堆積出雄厚的健康儲蓄,他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到用到這些健康老本,更沒料到自行車會成為他的救命恩人。

返台後,潘正吉做了幾份工作,最終落腳於林務局太平山管理處。成家立業加上在高山的工作環境,騎車的頻率因此降低,轉往室內的桌球運動。

49歲,潘正吉在一次的桌球比賽打得難分難解,進入白熱化的延長賽,頓時感到胸口一陣劇痛,緊張的賽事氛圍引發了急性心肌梗塞,他立即被送往急診室進行心臟電擊,經過3次電擊才讓他恢復心跳,如此的瀕死經驗成為人生的轉捩點。

從死神的手上脫逃後,醫生告訴潘正吉:「這種急性心肌梗塞的存活率只有3%,你的心臟機能太強壯了。」他將這上天來的恩典歸功於自行車,因為長年投入自行車運動而鍊鍊了心肺功能。因為騎車而救了他一命,他要全心全力的推廣自行車運動,讓更多人見證自行車運動的美好。

01_MG_7365

潘正吉自1992年成立蘭陽單車休閒健身會,至今共成立3個自行車協會,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例如潘正吉的朋友蘇先生,心臟經過大手術後的機能只剩下17%,潘正吉建議蘇先生騎車以鍛鍊心肺功能,蘇先生騎車幾個月後明顯的感受到體能進步。85歲人稱善存爺爺的郭長容,他說保持健康活力的關鍵在於每天騎車50公里,他們都因為加入蘭陽單車休閒健身會而使人生有了正向的轉變。

潘正吉不僅推廣全民單車休閒,更希望提升台灣的自行車競技力,他曾在兩年內培訓了一匹黑馬,拿下區運會銀牌;然而,就在拿到榮耀後的不久,結束了師徒關係。

「運動是很現實的,光在台灣發光發熱是不夠的,要以站上國際舞台為目標,如果車手沒有長遠的目標,高度的自律,我如果繼續訓練他只是浪費雙方的時間。」~潘正吉

即使再有天份的車手,沒有堅強的刻苦意志,潘正吉寧可不帶選手;對於菁英運動,他總是一針見血、實話實說,「你缺乏運動的天份,即使比別人更付出也不一定有成績。」如果選手沒被這番話勸退,他也願意盡心盡力的指導車手,運動成績是不能事事如意,卻能事事盡力。

07_MG_7139

「即使不能站上頒獎台,也能從運動中建立健康的人生觀,替選手圓夢完成動人的故事。至於他能走到甚麼程度,就任其造化了。」潘正吉將栽培車手比喻為播種與耕耘,成與不熟是一回事,至少我們努力的撒下種子。

2007年工作退休後,潘正吉將訓練車手的重則大任交給黃章桐教練,有夢想的黃教練將自家房子作為選手宿舍,自掏腰包默默栽培車手,希望有朝一日能培養出站上國際舞台的自行車手。

台灣的可愛及力量:在於每處無聲的角落都有一群有理想、抱負的人。他們不求回報的播下善的種子,他們愈付出愈有成就感,在選手成長的同時,他們也得到了滿足。知識與幸福,都是愈分享愈有力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