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擁有高知名度的『Jay的跑步筆記』的許立杰,這次難得回到台灣,除了跟家人們相聚外,也抽了時間接受採訪。採訪過程恰好是他調整時差問題,疲態略顯,但仍是順利地完成採訪,在此也很感謝他。
長年生活在美國,致使有些人誤解,其實許立杰出生於台灣,是求學及服役後,才前往海外求學。1988年出生的許立杰,從小並沒有偏愛跑步這項運動,而是如同台灣一般青少年,常三五好友相約打籃球。真正開始跑步,是因為服役退伍後為了保持健康而延續的習慣(下部隊後跑三千公尺最快成績12分13秒)。正值台灣路跑熱潮的2011年,他也正走上自己的跑步之路。
人人都有第一次 初馬成績4小時49分
開始跑步之後,2012年就跑了陽明山半馬。很快就邁入他人生第一個重要決定。自台大資管畢業的許立杰,與家人們討論後決定前往美國求學,當時他與家人們認定應該只是幾年的美國學生生涯。「我很感謝家人支持我的決定。」許立杰說。
到達美國後,許立杰很用心地投入課業中,同時也保持著運動的習慣。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度,包含身邊環境、價值觀、想法與人際關係,一切都要重新建立。他沒有太多的交際活動,所以就是努力讀書、健康跑步。
作為一項挑戰與體驗,許立杰在2013年報名了匹兹堡馬拉松作為初次馬拉松。他不諱言地說:「第一次跑馬拉松真的覺得很辛苦。」過往的他不如現在會針對賽事做周期性的訓練,所以當時的初馬跑了4小時49分。
埋頭訓練 進步一個小時
許立杰出身於黑手家庭,所以從小父母親的期許就是要他好好讀書。所以談起科研做學問,小時候總會給人書呆子印象。許立杰常苦笑說:「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努力鑽研學問的習性也很快地施展在跑步上頭,別過初馬的4小時49分,他找尋不同的訓練系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按表操課。
他提到,在美國並不是這麼容易就能跑一場馬拉松賽。相較於台灣週週馬、週六週日賽事密集的環境,美國的比賽顯得非常稀少。所以能跑一場比賽就顯得格外珍惜。只有自己一個人練跑的日子,同時又是苦讀研究學生的身分,那些日子從現在來看雖然美好,但過程肯定是很辛苦的。
2014年他報名了加州國際馬拉松,相隔一年的日子許立杰在這場比賽跑出3小時39分的成績。初嚐全馬破四滋味,也對知名經典賽事波士頓馬拉松有夢。於是在2015年開始研究漢森訓練方式、依照課表進行系統性訓練。多樣閱讀、親自嘗試並跟跑友討論,許立杰的成績有明顯的成長。
在這場競賽中,成績進步了一個多小時,也看見了熟悉的夥伴。他提到在美國的生活,身處加州雖然鄰近中國人、香港人以及台灣人不少,但既是華人又有共同興趣『跑步』的人卻不多,許立杰當時注意到竟然有華人的跑團『BURN』(灣區華人長跑俱樂部)。回到住所後他搜尋並透過同事引介,於2015年2月加入灣區華人長跑俱樂部成為其中一份子。
桃園三結義 亦兄亦友的情誼
加入BURN灣區華人長跑俱樂部後,揮別過去只有自己跑步的年代,終於能與有相同熱情的夥伴一塊訓練。跑團內有許多值得尊敬、效仿的前輩,而也在此認識了可以說是至交的蕭昱與苟良。三個人年齡相近,訓練強度也相仿,所以很自然地就跑在一起。2018年年底時蕭昱接受採訪時,他提到三個人的感情像是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對此許立杰也表示認同。
三個人的訓練互有切磋,彼此間會討論生活以及談論課表訓練。來自四川,擁有一對女兒的苟良較為年長,全馬PB是2小時34分。小時候移民美國的蕭昱,則是擁有全馬PB2小時26分,IRONMAN鐵人賽擁有8小時49分成績。而許立杰的個人PB則是在2017年加州國際馬拉松跑出2小時39分的成績。
跑步歷史的難忘滋味
2015年2月加入BURN之前就有三小時多水準的許立杰,經過幾個月訓練之後,他在年底的加州國際馬拉松首度跑出Sub 3小時的馬拉松成績(2小時59分09秒)。從2013年到2015年,從4小時49分到2小時59分,對一個素人跑者而言,Sub3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門檻。他在前半程跑了1小時30分57秒,後半程則是更快的1小時28分12秒,順利地突破三小時的屏障。首度破三之後,許立杰沒有因此滿足,而是更努力地訓練自己,追求更好的成績。(相關文章可搜尋Jay的跑步筆記)
除了破三印象深刻外,2018年的波士頓馬拉松亦讓許立杰非常難忘。讓他印象深刻的波士頓馬拉松不是因為其賽事在美國具備指標性,而是因為太沒樂趣了!去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是歷史上未有過的寒冷氣候,就是連菁英跑者也會套上外套參賽,無論怎麼跑都感覺暖不起來。
回憶當時的厭世感,許立杰笑道:「我第一次跑到覺得很沒樂趣,像受到折磨。」完賽後回休息區的路上,遇到跑團的朋友第一瞬間就哭了出來。他告訴自己還要再回來跑波士頓馬拉松,在這個市民跑者的殿堂,他希望可以跑一場對得起訓練的比賽。
除了正規的馬拉松賽事外,他也參加了幾次的超級越野馬拉松賽。許立杰回憶第一次參加五十公里、高海拔爬升的越野跑賽事時,因為當天是大熱天而且腸胃炎未癒的狀態,他笑說:「當天拉了十幾次有吧?而且不能喝水,因為一喝水就會想拉。」事後想想當時應該要果斷棄賽的,但許立杰說他當時就只想著趕快跑回終點。
熱愛跑步的他,解析台灣與美國的運動背景
如上所述,台灣的比賽很多,所以跑者多半大量參賽,很容易因此分散了注意力。在美國的馬拉松賽事較少,多數跑者仍會聚焦在某幾場大型比賽。許立杰從2013年初馬至今跑了二十多場比賽,還會被跑團的前輩叨唸『跑太多』。他給跑者們的建議是,如果真的想要認真備賽,就應該好好計畫幾個月的訓練週期充分地完成訓練,而不是過度頻繁參賽、以賽代訓的模式作為訓練主軸。
此外,許立杰認為『躁進』是許多跑者容易忽略掉的問題,以他訓練冠軍選手『花花』挑戰初馬為例,他把訓練期規劃從二月到十月,除了有充足時間延伸訓練,對其首要的要求就是『不要受傷』。跑者從開始健康跑步,到實際踏入訓練後會有一些進步,但這些進步往往會讓跑者無意間受傷。希望短期內跑出好成績、進步太快可能會是追求成績時所看不見的盲點。
人在矽谷打拼,期許對台灣有所付出的心意
定居於加州的許立杰,現職是矽谷的工程師,儘管常態寫文與跑步,但事實上他的工作壓力很大。在美國矽谷工作,競爭壓力很大,他不得不多花時間工作或是追求自我成長。跑步帶給他很多的樂趣與自信,所以很早期就在PTT以及臉書上分享自己的訓練以及生活,帶給很多讀者們共鳴。
擁有高知名度所帶來的煩惱也是不可預期的,擁有正職工作的許立杰暫時沒有打算成為『線上跑步教練』的計畫,一來他必須面對自己的繁忙工作與生活,二者他認為要成為教練,必須要有充足的時間與受訓練者大量接觸與洽談,因為側進一旁才能觀察跑者的身心狀態,進而給予建議。他訓練冠軍選手,讓她在加州國際馬拉松初次馬拉松就能突破四小時,也是因為兩人共同生活,所以更能就近確認跑者的狀態。
雖然都是在網路上與跑者們相見,但許立杰其實非常關心台灣的跑步環境,不管是菁英競技選手,或者是休閒跑者的點滴大小事。身為一個熱愛跑步的素人跑者,他盡其可能地分享自己所學所見,讓更多跑者能看見並認識不同的訓練系統與知識。也期許台灣可能成為一個龐大的跑步王國,讓運動員擁有更好出路與前景。
許立杰的周訓練課表
在美國其實沒有太多夜間訓練的空間,他笑說:「晚上自行車道都沒燈怎麼跑!」所以他的訓練多半在早上開始。九點上班的他六點前後起床,投入訓練後沐浴更衣才進辦公室工作,下班後入夜他則是回歸家庭生活。許立杰說:「我比較傳統,認為晚上是家庭時間。」
週二的主要課表是間歇訓練,週四則是配速跑,周六則是長距離跑步,其他時間如果不是重量訓練就是輕鬆地恢復跑。早上主課表訓練過後,中午時間允許也會小跑作為恢復。訓練高峰期時,一周的跑量大概是150公里左右。
給予跑者們的建議
『絕對不能討厭跑步!』許立杰說道。從他訓練冠軍選手花花到給予新手跑者的建議,絕對不要因為過度訓練而出現討厭跑步的心情。他認為如果跑者出現了討厭跑步的心情時,訓練很容易就出現中斷而無法延續,甚至因此就索性不跑了。
除了心態必須正確外,保持訓練的持續性以及享受訓練也非常重要。保持生活的單純性有助於維持一致性,而不是因為外務或是雜事太多而難以維持訓練計畫。最後則是提醒跑者們,要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不是希望以賽代訓,每一場都是目標。知道自己訓練在練甚麼,為何而練是很重要的事,也盡可能在訓練之後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未來許立杰仍會持續書寫與分享他的運動生活,也請大家持續支持Jay的跑步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