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意志力 生理與心理誘發的運動疲勞

0
1233

運動疲勞:可分為二種,第一種是生理性的,心臟無法負荷了,或是肌肉的作用變差減弱。第二種是心裡性的,主要是精神提不起勁來,有時候是不願意繼續運動下去。

運動疲勞:可分為心理性與生理性的問題 照片來源
運動疲勞:可分為心理性與生理性的問題 照片來源

生理層面可以再細分為三種因素:

一、副產物累積:運動時形成的副產物過多會直接或是間接影響肌肉的作用。早期研究都集中在肌肉作用時需要能量ATP,因此認為醣酵解過程形成乳酸過多會影響肌肉效能。其實不是乳酸本身,而是它降低PH值會影響肌肉裡 ATP 的產生過程,使得肌肉可使用的能量變少,肌肉收縮就無力。另外長時間強力的運動會損傷肌肉纖維,釋出鉀離子在肌肉細胞間,濃度太高也會影響肌肉作用。最後是氨氣Ammonia,它是由氨基酸代謝產生。運動時肌肉會顯微受傷釋出蛋白質,一般狀態很少使用氨基酸來當能量來源,不過在肌肉肝醣大量消耗時,就可能分解 BCAA 支鏈氨基酸來產能,代謝過程會製造出氨氣。氨氣會影響鈣離子通道的作用,使得肌肉收縮受到阻礙。

二、缺乏產能物質:雖然體內有多種產能機制,肝醣分解是運動肌肉作動的主要能量來源。因此只要消耗肌肉儲存肝醣的六成以上,運動員就會出現撞牆的疲勞現象。血糖的降低致使大腦能量不足也是疲勞原因之一。另外發現缺乏 BCAA 也會感覺疲勞,有可能是它們可減少肌肉的損傷。

三、氧氣作用:人體內三大重要能量系統:ATP-PC,無氧糖酵解乳酸系統,有氧系統。激烈運動時ATP-PC 只可撐幾秒,乳酸系統可維持90秒,之後的能量主要靠有氧系統來產生。糖經有氧系統代謝產能後分解為二氧化碳與水,有效率又不製造副產物。因此充足的氧氣提供代謝是非常重要的。運動太激烈的缺氧或是呼吸調節不順的缺氧都會形成乳酸堆積,進而產生疲勞。

心理層面主要是大腦調節
心理層面主要是大腦調節 照片來源

心理層面主要是大腦調節:

這主要由運動生理學家 Tim Noakes 提出的中樞調節模式與Samuel Marcora 主張的動態調節模式。

Noakes 認為疲勞的產生不在於副產物生成或是缺乏什麼,而是大腦在潛意識下依身體狀況的平衡穩定做出調節,物質的變化只是回饋。大腦意識到體內恆定破壞,輸出肌肉的衝動就變少,肌肉收縮量減少,運動員的速度就下降,精細動作就變鈍。

Marcora 主張有意識的控制大多是經由痛覺的反應。副產物的堆積會讓身體感到疼痛,痛感增加大腦下令動作變舒緩,當到達某種程度時,動作就可能停止。身體強化疼痛感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組織不受損傷。意志力強大的人可能可以克服忍受中度的痛覺,繼續讓肌肉運動。而意志力薄弱的人遇到輕度痛覺就可能感覺難熬而放棄。

文章來源:肉腳超級鐵人訓練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