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三鐵或是全馬的市民選手,如果有時間,我建議你好好讀讀這一篇。昨天跟蕭昱在聊一個話題,他提到在今年一到三月,是他訓練最好、同時也是壓力最大的時刻。沒記錯的話,他那時候每週三項的練習量,加起來可以高到 25 個小時,同時他還有個正職工作,每週上班 40 小時是基本的。
那時候看他,基本上就是每天就是:練習 -> 上班 -> 練習 -> 上班 -> 練習,中間有空就吃飯、回到家沒力了就睡覺,跟瘋了一樣。苟良和我看在眼裡,其實也很擔心,但我們對三鐵了解不多,只知道這練習量很恐怖!但是不曉得這樣對於職業選手來說,是不是「正常」。
直到他昨天跟我坦承,其實那時候他也練得太兇了。最後雖然挺過了,但幾場比賽 (例如 IRONMAN Oceanside 70.3) 去比的時候,身體根本都還在疲勞的狀態。
對我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我常常把競技運動、特別是耐力訓練形容成「走鋼索」,因為即使前進得很慢、即使全神貫注還是不免搖搖晃晃、而且一個搞不好就會摔個粉身碎骨。
耐力訓練就是恢復力的訓練,所以不搞「徹底恢復」這一套。在我訓練全馬週期下的每一天,腳都是酸的,只是程度差距而已。怎樣的酸是合理?怎樣的酸其實已經是痛,你已經快受傷了?就需要很多經驗,甚至是教練、防護員幫你觀察,沒有的話就自求多福、多靠自己。
常常會有人問我:怎麼做傷後的復健?但其實我總是喜歡反問:怎麼不讓自己受傷?
別誤會,我不是說受傷一定是你的錯。但是你知道不良的課表會受傷、過高的出賽頻率會受傷、不好的飲食會造成肌肉跟骨骼的脆弱而受傷、不佳的生活習慣會讓體力受影響而受傷。那你有沒有盡力避免這些事?
如果你自認一切都做對了(基本上不可能啦,因為總有改進空間)但還是受傷,那也沒什麼好怨天尤人的。就當作是老天給自己的一次考驗,好好針對自己的弱點做分析,該求助別人就好好低下頭,不要鐵齒。
先反省自己,我傷了一次 Achilles 就開始每週做三到四次 Heel Drop, 傷了一次 Hamstring 就把橋式放進訓練內容之中。這不代表以後你不會再傷到一樣的部位,但是把明知道自己弱點在哪,假裝看不見就是不負責任。
Nassim Taleb 有本著作叫作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反脆弱:在混亂中獲益) 》它的概念是這樣的:Fragile 的東西,摔了就碎;Robust,無論怎麼摔都摔不壞;但比這更好的是 Antifragile, 也就是透過一次次的衝擊、打壞,你會變得更強。
什麼東西是 Antifragile? 你的肉體。如果你今天開始做伏地挺身,做到力竭、一下都做不下去,你最後不會壞掉,隔天起來你反而會更強壯。還有什麼是 Antifragile? 你的心智。聯考、失戀、破產、失敗,沒有受過壓力,你不可能會成長。
Taleb 相信,人類是一種反脆弱的生物,把自己暴露在一定程度的風險跟變異之中,才能變得更強。如果你每天都是規律的生活、每天都一如期待沒有變化,幾點到了就做什麼事,那你終究會變得 fragile.
但是記住,變異跟風險也不是越多越好,Antifragile 有兩大原則:第一,「恰好的」刺激;第二,「足夠的」恢復。太多的刺激或是太少的恢復,你會壞掉。
如果你練到每天醒來都「好煩,我真的不想練了!」那你也許該好好想想了。
把運動當飯吃是很多人的夢想(包含我也曾經是),但是現在漸漸覺得,能把運動當興趣,其實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們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追求自己體能的極限。
同時看著那些真正追求夢想的勇者們,也不要吝於給予鼓勵和掌聲。了解一項運動最好的方式就是實際參與,就像每個打過系籃的男生都很愛譙 NBA(雖然不值得鼓勵),好像自己都能 360 灌籃一樣。但是你一旦參與,就會關心。
Anyway, 有點離題了。
最後,如果你是把全馬或三鐵「當興趣」、而非「當飯吃」,那最重要的也許就是你要保持一個長久持續的訓練、飲食、生活習慣。然後在其中創造可以容忍的挑戰,你就可以一次次變得更強。
這包括什麼?
- 合理的訓練課表:不要躁進、不走偏門、按部就班,但是要存在挑戰。
- 理想的出賽頻率:全馬每年 2 場目標賽事、最多搭配 2 場半馬或以下,足夠了
- 明確的挑戰制定:練到哪就跑到哪,不要畫一個幻想般的目標,跑不到又很沮喪。
- 平衡生活的裡外:你要上班、要照顧家庭、要跑步,你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事。
- 始終要享受過程:訓練雖然會帶點痛苦,但整體的經驗還是開心的。
你要相信,現在的自己不會是最好的自己,而總是存在一個更好的版本。看到別人的出色表現,就好好欣賞。因為無論人家天份高低,那不是憑空得來的,你試過就知道。
即使基因再好,不下工夫就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