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運動的神隊友 運動科學對奧運幫助有多大

0
408

作者:劉強,相子元

2020 年東京奧運會臺灣代表團榮獲 2 金、4 銀、6 銅,共獲得 12 面獎牌,創造有史以來最佳成績。更可喜的是,榮獲獎牌的運動項目,由過去的舉重、跆拳道、射箭,擴增到羽球、柔道、體操、桌球、高爾夫球、拳擊和空手道,另有多人創下個人最佳成績,顯示臺灣競技運動實力的深度和廣度,已大幅提升。此重大成就除了歸功於選手和教練長年艱苦的訓練,以及政府各項政策支持之外,運動科學對選手和教練的協助,也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資料來源:https://olympics.com/tokyo-2020/olympic-games/en/results/
資料來源:https://olympics.com/tokyo-2020/olympic-games/en/results/

2020年東京奧運會獎牌數排名

國際現況

世界運動強國皆設有國家級的運動科學中心,為其選手和教練提供各項運動科學支援服務,以提升訓練效果和競技能力。以 2020 年東京奧運會獎牌數第 3 名,也是主辦國的日本為例,在 2001 年設立日本運動科學中心(Japan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s, JISS),透過運動科學與運動醫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協助日本選手和教練提升競技能力。於成立 3 年後的 2004 雅典奧運會中,取得 16 金、9 銀、12 銅的佳績,並於 2008 年再成立日本國家訓練中心(National Training Center, NTC),共同為日本優秀運動員提供各項運科訓練服務;在此次主辦的 2020 年東京奧運會中,更勇奪 27 金、14 銀、17 銅,總獎牌數 58 面的輝煌成就,顯示日本運動科學中心在提升競技運動成績功不可沒。

修改自JISS (2021). 2020 Annual Report of Japan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s.
修改自JISS (2021). 2020 Annual Report of Japan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s.

日本歷屆奧運會奪牌數

台灣現況

臺灣以運動科學支援強化訓練成效,提升競技水準,已有一定的基礎,由下圖可看出,自 1998 年曼谷亞運會備戰,第一次籌組的運科小組,至近年來國家訓練中心運動科學處的擴編,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目前臺灣運動科學支援競技運動已有初步的規模和成果。主要負責我國優秀競技選手訓練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有運動科學處,並另聘請專家學者成立運動科學小組,共同合作提供「運動生理生化」、「運動心理諮詢」、「運動醫療防護」、「科學體能訓練」、「運動營養補給」以及「力學情蒐資訊整合」等運科支援服務。這些服務為備戰 2020 年東京奧運會舉重的郭婞淳、羽球的王齊麟、李洋、戴資穎、柔道的楊勇緯、體操的李智凱、射箭的魏均珩、鄧宇成、湯智鈞等選手,以「長期隨隊機制」在訓練場地提供第一線的運科支援,並配合「例行性支援數據提供」,依據教練需求進行例行性之運科檢測與評估,回饋檢測結果以做為教練在擬定與修改訓練計畫的參考依據(何仁育,2021)。此次 2020 年東京奧運會的佳績,各項運科支援對選手和教練提供相當程度的協助。

未來願景

雖然沈浸於奪牌喜悅之中,但「如何保持?甚至超越 2020 年東京奧運會成績?」是關心臺灣競技運動未來發展的人,心中不免會浮現的問題。競技運動的神隊友 — 國際級的運動科學中心,應有助於延續佳績,並可培育出更多優秀選手。理想中的國際級運動科學中心,可參考各國運動科學中心的做法,設立適合臺灣運動發展特性的國際級運動科學專責機構,整合臺灣現有的運動科學、運動醫學、運動科技和學研單位等資源(楊雯雯、劉 強、相子元,2021),以選手和教練為核心,在選、訓、賽各階段中,全面提供下列資源(劉 強,2021):

(1)運科教練支援:隨隊在訓練和比賽場域,提供第一線的各項運動科學支援,科學化地解決選手和教練的需求。

(2)運動醫學支援:隨隊貼身方式,提供立即地各項咨詢、治療、防護和復健等運動醫學支援。

(3)運動科學研究:透過運動科學研究方法,針對教練和選手所提出的運科問題與需求,在相關實驗室中進行較深、較廣的運動科學分析。

(4)運科新知編譯:轉譯全世界最新的運科研究新知,編譯成選手和教練易理解的文句,提供具科學驗證的最新運科知識,利於選手和教練在訓練和比賽時,有較正確的做法,達到增進訓練成效與競技水準之目的。

(5)運動科技開發:整合各學研單位及各領域專業人員,開發出教練和選手在訓練和比賽時所需、運科和運醫人員所需之各種器材、軟硬體、設備系統,以達到「工欲善事,必先利其器」之目的。

結語

競技運動著重分工合作,場上和場下的人員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延續 2020 東京奧運會的佳績,並培育出更多優秀選手,有賴於國際級運動科學中心,助攻出更多的郭婞淳、戴資穎和更多的臺灣之光。

參考文獻:
  • 何仁育 (2021)。運動選手培育支持系統-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學支援。國民體育季刊,206,61-63。
  • 楊雯雯、劉 強、相子元 (2021) 。運動科學導入競技支援系統的現況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50(4),8-15。
  • 劉 強 (2021) 。成立臺灣運動科學中心規劃報告。財團法人體育運動發展促進基金會。

內容來源:運動科學網

【延伸閱讀】

上中下健胸一次打包 如何練成健美的胸肌

小腿推進提升跑速 增進長跑表現的關鍵

SHARE
Previous article不論命運 跑入心流 六部啟發靈感的跑步電影
Next article訓練是緩坡前進 以當前還是目標速度安排訓練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實驗室裡,一群由相子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全心投入運動科學研究,和你一樣對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熱忱。 面對運動科學興起的熱潮,許多人想瞭解正確的運動資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運動科學網持續更新經過科學驗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觀點。不論是創新產品、研究結果,甚至是專業理論,我們都會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利用最短的時間瞭解運動的最新趨勢。 為了讓健康的運動觀念進入日常生活,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為了讓正確的運動知識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我們致力於運動科學的研究,希望這些努力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中,而是讓熱愛運動的普羅大眾更健康快樂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