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報名比賽 純粹運動不好嗎

0
1098

許多人對『報名比賽』這個選擇抱有質疑:如果你喜歡跑步,就去田徑場、去河濱公園跑就好,為什麼非得報名參加比賽不可呢?這句話其實有一點道理,報名賽事需要花錢、交通往返也耗時,更別談你為了比賽還要投入許多心力去準備等等。

照片來源:cloudfront.net
照片來源:cloudfront.net

對有些人來說,參賽整體就是耗費個人資源與經費,只為了完賽後的獎牌與毛巾、還有一袋紀念品。但對另外一部份人來說,參加比賽是從中找尋意義,為自己人生做不同的敘事 ── 想要更健康,想活得更積極,想與過去的自己揮別 ── 選擇 10 公里、半程馬拉松或 42.195 全程馬拉松,或許是個很好的開始。報名參加一場比賽,你能得到哪些物質之外的收穫?

重塑你的價值觀

如果怎麼練跑都不可能站上凸台寶座(前三名),那麼參賽有甚麼意義嗎?當然有,因為報名(承諾)一場競賽,等於必須為後續的幾個月的自己負責。

統計調查裡,許多人年齡逢九就開始運動,可能是對人生瓶頸的無奈、試圖跳脫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或者是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首先你要理解自己的價值觀是甚麼?

重點不是報名比賽的距離,而是按下報名鍵之後,到實際開跑當天,這一連續的過程裡的自我判奪。你想要完成全馬,或是企圖在十公里跑出個人最佳,或者是培養一個長期維持的跑步習慣。不妨去想想,透過參加比賽,你想成為甚麼樣的人,以及跨過終點之後,應當會有甚麼樣的心情。

  • 想要更健康、更美
  • 想要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熱情
  • 希望與社會的脈動不脫節
  • 找尋一份可以維持長期、又很健康的興趣
  • 想更快或是更強大
照片來源:hivisasa.com
照片來源:hivisasa.com

找尋自我的動機

動機就是一切,無論是外在動機或是內在動機。起一份心有了動機,找尋能激勵你的能量,無論是磅秤上的數字,或是社群媒體上的支持都是。

支持動機理論的丹尼爾‧品克提醒我們 ── 動機不是胡蘿蔔與棍子,獎賞或懲罰──而是追求卓越表現和高度內在滿足,圓滿動機是一份內在需求,可以主導自己人生、學習新知、創造新局,貢獻一己之力讓世界更上層樓。而對動機理論抱有相反意見的大衛‧哥金斯(著有《我,刀槍不入》)則明確地表示:只管做就對了!跳脫獎懲制度之外,你做就對了,事後再來尋找意義。

然而,大部分的我們做不到哥金斯的堅毅,於是得找尋動機讓你持之以恆。可能是 GARMIN 手錶上的里程累積,可能是運動過後的美食佳餚,或者是同好間彼此的默契。報名一場賽事,就開始著手收攏能刺激你前進的動機。

  • 週跑量與月跑量數據
  • 與好友們一塊跑步的樂趣(幹話)
  • 運動之後的美食與聚餐、聊天
  • 體重機上的數字

自律帶來自由

紀律是甚麼,紀律是即便生活方方面面都崩塌了,仍能推你出去、堅持完成的力量,它也是一種動機。紀律是即便外頭寒風刺骨,依舊能超越情緒走出門外的意志。當心情陷入消極、悲觀時,那是情緒,而不是紀律。紀律,是他人看不見的才華。

照片來源:Formosa Xtreme Triathlon
照片來源:Formosa Xtreme Triathlon

報名一場比賽到實際上場,總需要三四個月(甚至更長),你會有充足的時間從一盤散沙演變成專注、樂觀與紀律,成為賽場上的海豹突擊隊隊員。如同范永奕老師在第二屆 FXT 極限鐵人頒獎時說的:「運動訓練教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如何按照計畫把一件事情朝著目標去完成,雖然最後結果不見得如我們想要的,但走過這樣的過程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報名參加一場比賽,身體肯定會收穫不少,健康、肌肉與體態。但心靈上的收穫也不會少。

  • 承諾完成課表的勇氣
  • 按部就班的自我允諾
  • 不躁進、也不貪多的穩定心態
  • 重視過程,而輕鬆看待結果

參加一場比賽,重要的不是完賽,而是訓練日程中收穫的點滴、以及轉變為運動員之後的身心過程。透過成為運動員,你會創建不同的價值觀、挖掘迫使你前進的內在動機,以及培養出紀律的態度與不屈撓的意志。比賽不只是獎牌、紀念品以及收取一大袋贊助商贈品的活動。

 

【延伸閱讀】

超耐力競賽女性表現更優男性 解構女性的身心優勢

IRONMAN Taiwan 回歸前哨站 2024 LAVA TRI澎湖國際鐵人三項賽強勢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