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比自我質疑更有效 謾罵有助減輕辛苦的感知

0
89

所有運動科學家與心理學家都曾經說過,生理與心理互相牽引,有著互動。譬如體能狀態再好,訓練也足夠,但站上起跑點時怯怯喏喏,無法翻轉過來,當天的表現可能不會太好。相反的,如果比賽中偶感辛苦,卻刻意逼自己露出笑容,也會間接帶動身體略微放鬆。早在多年之前, Eliud Kipchoge 在賽場上翩然一笑就引發了眾多討論。

在 2017 年《運動與運動心理學雜誌》就曾發表過,透過要求 24 名跑者在跑步機上完成四個 6 分鐘的強度課表,同時面露微笑或皺眉,發現微笑跑者比皺眉跑者,和對照組跑者相比,消耗的氧氣更少,跑步更經濟,並且感知到的勞累感更低。

那麼,除了主動地嶄露微笑之外,有其他辦法嗎?聽說,謾罵也是有用的。

在路跑賽事的過程中,跑者不免會有情緒,可能是無奈、可能是不悅或可能是自我質疑: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甚麼?但相較於自我質疑,據說,憤怒的謾罵會對你表現更有效。

根據 2024 年 11 月由美國阿拉巴馬大學與英國基爾大學心理學院的研究指出,在運動過程中大力口吐『禁忌性言語』(就是我們俗稱的髒話),可以增加短時間高強度的表現,同時抑止當下的疼痛感知,如果用數據量化的話,約莫是:

  • 自行車衝刺功率增加4.5%
  • 握力增加9%
  • 平板支撐持續時間增加 12%
  • 伏地挺身耐力增加15%
  • 靠牆蹲持續時間增加 22%

其實這個研究成果並不意外,意興闌珊或是疲倦的時候,如果遇到有人莽撞地影響你的交通、插隊或者是任何能激怒你的事情,立馬全身神經肌肉都喚醒過來──謾罵機制可能包括活化交感神經、抑制痛覺感知等多種因素的結合。

然而,實驗也提供了劑量與聲量的實驗報告,譬如大聲咆嘯或低聲謾罵,罵幾個才有效用。在該研究指出,他們綜合了過往多項研究 (有多麼愛做罵人的實驗),考據了頻率、聲量以及言語用詞(?),得出的結論是:罵人可以提高身體機能,不同程度的謾罵都會對身體表現產生正面影響。

儘管實驗說明,謾罵可以在短時間的強度運動上有所表現,譬如百公尺衝刺、握力測試等等,尚且不知對耐力運動是否有其效果。但是,確實在謾罵時能稍有抑制疲勞與疲憊感。在最後的結論提醒,若要採用這種作法,盡可能在只有自己聽得見的環境,確保不要引起他人的誤會。

如果在馬拉松競賽過程中露出笑容可以舒緩疲勞的身心狀態,那麼,甚麼情境下做謾罵會對比賽表現佔有利多呢?或許在終點前三百公尺的衝刺,或是意外感受痛苦之時,輕聲把話罵出口,可能會帶來不同的效用。下次比賽時不要再自我質疑了,試著表露你的憤怒吧。

文章來源:frontiersin

 

【延伸閱讀】

運動發展局攜手馬拉松世界APP打造「走跑高雄 2.0」 逾百名跑者齊聚解鎖「綠園道」跑點

帶來 2% 的運動表現 微笑與痛苦感知的單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