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台灣與中國大陸越野跑文化比較

0
12

日前前往日本一趟,與當地的越野跑者有過溝通與討論,也感謝不吝分享一些他們所觀察的日本越野跑的脈動與趨勢,以及文化背景,在這裡也特別簡單書寫亞洲三大越野跑國家的市場風格。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日本的越野跑發展源於登山文化,並非單純的體育運動,代表性的賽事——長谷川恒男盃,至今已有 32 年歷史,是為紀念登山家長谷川恒男而創辦。該賽事分為 71 公里與 30 公里兩個組別,完賽率分別達到 82% 與 88%,每年吸引超過三千名選手參與。儘管在國際知名度上已逐漸被 Mt. Fuji 100(原 UTMF) 超越,但其文化意義仍無可取代。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越野跑市場並未受到大型企業與品牌的高度重視,商業化程度有限。正因如此,日本的越野跑保有「輕商業、重文化」的特質,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根據統計,日本平均每年約有 200 場越野跑賽事,規模穩定且社群凝聚力強。在社群凝聚力上,台灣也有『靠北越野』臉書社團,可說是賽事資訊、文化議題等相關討論的集中地。

日前去到日本,與當地的越野跑者有過一番討論,也就簡單地將中國、日本與台灣的越野跑的文化與市場做簡單的分享。

台灣:品牌推廣起步,逐漸國際化

台灣的越野跑起步於 2000 年前後,初期每年僅有三到五場小眾賽事。2009 年 THE NORTH FACE 越野挑戰賽在台北舉辦,為推廣打下基礎。2014 年馬拉松風潮興起,帶動大眾對耐力運動的興趣,越野跑也逐漸受到矚目。

代表性的賽事是自 2016 年開始舉辦的 Formosa Trail(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至 2023 年已吸引超過 1500 名選手參賽,其中包含數十個國家的跑者,成為台灣最具國際能見度的賽事之一。如今台灣每年約有 20 場左右的越野跑賽事,數量雖少,但正朝向國際化、專業化發展。

在 2025 年 Xtrail 在屏東墾丁舉辦賽事,並於同年七月獲得認可,將於 2026 年列為 Ultra-Trail du Mont-Blanc 世界系列賽之一。隨著接軌國際的賽事逐漸崛起,無論是長中短距離的越野跑賽事都逐漸受到重視與期待。

中國大陸:爆炸式增長,市場驅動

中國大陸的越野跑在 2013 年前幾乎不存在,僅有個位數的比賽。然而自 2014 年起快速成長,當年舉辦了約 71 場賽事,並於 2018–2019 年達到巔峰,每年超過 480 場賽事,一度成為亞洲最大的越野跑市場。

這股爆炸性增長主要來自人口基數與運動市場的推動。然而,2020–2021 年受疫情與政策審查影響,賽事數量急遽下降,僅剩高峰期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國大陸的越野跑仍具龐大市場潛力,但發展挑戰亦不容忽視。

綜合比較與觀點

從三地的發展路徑來看:

日本:以山岳文化為根基,注重精神與傳統,相較於其他耐力運動項目,商業化仍顯不足,但已有獨特的文化風格。

台灣:透過國際品牌推廣切入,逐漸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賽事數量有限但質量提升。

中國大陸:憑藉龐大人口與市場規模,短時間內實現爆發式成長,但也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人口決定量體,量體決定市場。 日本重文化、台灣重國際化、中國重市場,各自走出不同的越野跑發展之路。相較於美洲有自己獨特的越野跑文化,歐洲地區則循著 UTMB 發展,相信這幾年亞洲也會延伸出各自國土上的越野文化風格。

 

推薦台灣的越野跑賽事 Xtrail BY UT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