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 For Green™ 邵獻偉的夜跑哲學:為永續而跑,在孤獨中超凡

0
9

 

在台灣濕熱的氣候中,當大多數跑者還在思考早上五點半是否太早時,邵獻偉(Dennis)已經結束了他夜深人靜的訓練。這位在醫藥學術領域工作的工程師,用十多年的堅持,從一位為紓壓而跑的素人,蛻變為萬金石馬拉松的 Sub 3 跑者、北宜超馬的三連霸,更成為富邦 Run For Green™ 計劃中,種下最多 75 棵樹苗的永續典範。他的故事證明,自律與孤獨是成就非凡人生的最佳配速。

跑步是轉換心情的方式

十多年前,剛轉換跑道、生活趨於穩定的 Dennis 感到日子少了熱情與成就感。跑步最初對他而言,是一種單純的紓壓與轉換心情的方式。他回想著夜跑青年公園的初心:「讓自己不要想那麼多,看有沒有其他可以轉換工作內容。」雖然當時的他不懂訓練系統,但正是這份「跑下去」的習慣與單純,讓他僅在兩個月後就挑戰半馬,並在隔年完成了全程馬拉松。

一場未完成的馬拉松

Dennis 的跑者路充滿了挑戰,最大的阻礙來自於訓練的系統性紀律。一開始的土法煉鋼,讓他直到 2016 年才第一次跑進 3 小時 30 分,成績提升陷入長期停滯。更深層的挫折發生在石碇馬拉松,他因無法達到心中的預設目標,選擇了 DNF(未完賽)。這場沒有傷病的棄賽,成為他心中難以跨越的門檻,也是他最大的遺憾,「那時候覺得自己可能無法完成設定的時間或名次,覺得有點丟臉,加上沒有受傷,是能慢慢跑回來沒錯,但就是無法跨過心中的那個門檻,所以選擇了 DNF 。」 Dennis 說道。這讓他意識到感性與理性的拔河是跑者必須克服的內在阻礙。

享受獨自訓練的黑夜

為了突破成績瓶頸,Dennis 在 2017 年加入了跑班,第一次系統性地理解訓練的邏輯,開啟了他用研究精神對抗「業餘」標籤的旅程。由於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考量,他選擇了最孤獨的道路:深夜訓練

平日凌晨四點多,他便踩入河堤跑間歇;週末的長距離課表,他更是提早在三點起床、三點半出門。他的訓練日常是與星光、月光為伴,在喧囂城市甦醒前完成。他坦言「最大的挑戰是紀律,因為沒有人盯你」,但他憑藉著「我是比較理性的人,不會讓感性影響我自己」的信念,維持著每月 500 公里上下的跑量,在家庭、工作與訓練的三方拔河中,達成了高效的平衡藝術。

累積帶來的甜美果實

這份理性與自律的堅持,為 Dennis 帶來了非凡的成績。他不僅在今年的萬金石馬拉松創下 2 小時 57 分 09 的個人最佳,更在超馬領域展現統治力,達成北宜超馬三連霸,並在陽明山、鎮西堡等超馬賽事中表現優異。他用沒有科班背景的努力,在賽道上跑出了專業級的榮耀。

意外為台灣種下75棵樹的偉業

Dennis 的成就遠超於賽道。他是富邦金控推動 Run For Green™ 計劃以來,種下最高數目 75 棵樹苗的永續跑者。他的跑量,為台灣的海岸線貢獻了綿長綠意。他笑說自己沒有細算過有幾棵樹,因為對他而言,追求永續發展的重點在於持續地去努力、去跑步。他堅信:「跑步與種樹同樣是一種長期的承諾。」他的每一次奔跑,都在為環境累積一份長久的貢獻。

心境的轉變

從早期的 DNF 挫折中,Dennis 經歷了重大的心態轉變。他意識到熱情會消退,必須找到方法重燃。他加入了不同年齡層、程度的跑者群組,從年輕夥伴的進步中得到激發,並反思「不要墮落」的心態。現在的他,即使比賽中遭遇撞牆(如柏林馬拉松的高溫),也會選擇「放鬆地去跑」,沿途與小朋友擊掌,不再糾結於預設的成績目標,而是享受「能出國比賽要感謝家人支持」的當下。跑步,讓他學會了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從而更全面地掌控生活。

持續前行的非凡人生

邵獻偉沒有華麗的冠軍頭銜,但他用十多年的堅持,證明了素人跑者也能不同凡響。跨過 40 歲,他縱然有感體能不如當年,但那個擺放在 2 小時 55 分或 2 小時 50 分的個人最佳紀錄,以及在 50 歲前完成亞培七大馬的夢想仍然沒有放棄。跑步這條路沒有捷徑,只有日復一日的早起、汗水與孤獨。當黎明再次來臨,他會照常踏上河堤,一步步奔向更遠的路,迎接他那不同凡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