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的 跑步 革命

0
4258

說到跑步,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大家都會 跑步 。如果有人問我『那要怎麼跑?』 接觸『姿勢跑法』之前的我,答案就是『沒有固定的跑法,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特性不同,選擇自覺最輕鬆的姿勢就是最好的姿勢』。從來不會覺得跑步是一種『應該訓練的技術』。

我是在入伍之前,為了減重而開始長跑,但是一直有個困擾,不論速度多慢,只要超過8公里,膝蓋外側就會出現疼痛, 就是常見的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TBFS),本身是物理治療師的我,開始研究要如何跑步才會比較不會受傷,發現,那時候根本沒有教導如何跑步的書,普遍接受的觀念還是『找到最自覺輕鬆的姿勢就是好的姿勢』。一直找不到好姿勢的我,覺得很挫敗,即使完成了幾場馬拉松賽事,完賽時間長加上賽後雙腳膝蓋痛到無法動彈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

未命名3

幾年後,台北ING馬拉松拉開序幕,搭配強大的媒體推波助瀾下,台灣從一年不到10場大型路跑到一年超過200場馬拉松,可以早上跑完台北場接著搭高鐵參加台南星光馬,國內跑不夠還要到國外跑,全國瘋路跑的熱潮已蔚然成形,唯一不變的就是跑者們的觀念,一樣認為不用尋求專業教練指導,甚至不用規律訓練就可以參加長距離路跑活動,加上坊間同時出現許許多多號稱「正確跑步姿勢」,舉凡赤腳跑、腳尖著地跑法等等,缺乏有系統的訓練和正確的核心觀念的前提下,臨床上隨之而起的是大大小小路跑運動傷害,統計起來,最常見的原因竟然還是跑步姿勢的問題。 但是面對患者和跑友的問題『那要怎麼修正姿勢才不會受傷?』我卻無法回答。

未命名1

自己也看書嘗試過很多種跑步姿勢,結果反而讓自己不只ITBFS症狀出現,還伴隨足底筋膜炎和小腿嚴重抽筋,後來有跑友跟我推薦姿勢跑法,吃足苦頭的我一開始半信半疑,先去搜尋相關文獻(物理治療的專業養成訓練很強調實證醫學),後來發現竟然很多文獻支持,尤其看到APTA(美國物理治療學會)的認可更是眼睛為之一亮。拜讀了國峰教練翻譯的『跑步,該怎麼跑』一書之後,許多觀念整個被顛覆,嘗試後發現步頻增加許多,腳步也覺得輕快,但是還是有傷害出現,更激發想深入了解的動力,很幸運的,在臉書專頁上看到博士要來台灣舉辦第一屆姿勢跑法教練認證課程,即使所費不貲加上舉辦的日期強碰中秋節,仍澆不息想一窺究竟的熱忱。

未命名2

參與羅曼諾夫博士(Dr. Nicholas Romanov)『姿勢跑法(Pose Method)教練』認證課程之前,想像著博士應該是嚴肅的學者(畢竟是帶領兩屆奧運國家隊的教練),這兩天的課程下來,發現博士本人不但幽默風趣,而且相當親和與深具魅力的學者(好吧,我覺得他很像史恩康納萊)。有別於其他教練課程,博士不會浮誇的強調自己的姿勢跑法是萬中無一的,而是謙虛的認為,他只是「發現」了「原本就存在」的「重力(Gravity)」對於跑步具有決定性因素,而且很理性的運用慢動作影片分析以及客觀的肌電圖資料與實驗數據來分析姿勢跑法的三個關鍵要素:「關鍵姿勢」、「落下」、「拉起」。

直接面對博士聽課和發問,很多書上看不懂或是看了書依樣畫葫蘆的練習卻總感覺不對勁的矛盾都在課堂上豁然開朗。站在動作控制以及動作學習的理論架構上,我非常能夠接受博士的論點,所有的技巧性或技術性動作,都有所謂的關鍵姿勢,這也是為何體操運動,可以明確的界定體操動作難度, 只是一直以來,一般人(連很多教練都是這樣認為)都覺得跑步不需要訓練-『跑就對了!』,但,真的是這樣嗎?舉例來說吧,物理治療師很專精的步態分析中,可以針對不同骨科疾病的患者或是神經疾病患者的步態中,判斷哪些肌群無力、哪些肌群張力異常、哪些肌群柔軟度不足等,為何可以知道?

因為連最簡單的走路都有關鍵姿勢,以及關鍵時序,治療師便可以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姿勢的修正,當每個時間的關鍵姿勢和時序都正確,動作自然就正確了!既然走路有關鍵姿勢,跑步一定也有,但是要跑的長,跑的快,便必須從世界頂尖跑者的姿勢中去分析關鍵姿勢和關鍵跑姿,因此在課堂上,博士實際的以影片,慢動作分析世界頂尖跑著跑步動作中真實存在的「關鍵姿勢」、「落下」、「拉起」重要關鍵。我覺得這樣的分析和對照,有助於日後自主訓練時,以及指導學員跑步過程中,發現姿勢問題以及擬定訓練計畫的依據。

未命名4

第一天教練課程中,有許多是顛覆之前對於跑步的認知,或是跟習慣的跑步動作相違悖的,在課程訓練之前,教練將每個人的跑步動作都拍攝一遍,以便於課程最後的比較。

幾乎所有的訓練動作,都在增強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知覺(Perception)」,所有的動作設計都是為了提昇姿勢跑法的三個重要元素「關鍵姿勢」、「落下」、「拉起」的「知覺」。而且每一組訓練動作之後都必須緊接著進行至少25公尺的跑步,第一天下課後,雙腳的小腿便發出沈痛的抗議(覺得比跑間歇還累),但是我知道必須緊接著跑步這樣的訓練才會有意義。

第二天的課程,便是學習「如何當個好教練」,除了更深入了解每組訓練動作的正確性以及目的性之外,我覺得有三個重點:

一、加強訓練每個學員的「眼力」:
畢竟一個好的教練必須能夠看出學員執行動作訓練或是跑步時,姿勢哪裡出錯以及該如何修正。譬如說,執行「拉起」的動作訓練時,必須能夠判斷學員是「意圖向下踩」,或是「意圖向上拉」;以及要練就不需要慢動作影片,便可以快速判斷學員跑步姿勢問題所在。

二、傳授姿勢跑法概念的描述技巧:
學習如何將姿勢跑法的概念說給未來的學員,博士利用分組的方式,每個學員都必須當指導教練,之後各個小組會選出兩位最佳教練到其他小組教授,而且會漸漸合併,這樣的好處,我發現每個學員都有一套將姿勢跑法概念「植入」學員的技巧,可以學習到有經驗的教練在敘述上的技巧。

三、分析動作影片的技巧:
學習如何利用手機便利且高畫質的錄影,搭配適當的應用程式,分析跑步的姿勢、動作時序、以及前傾角度與煞車角度,可以進而了解跑者是否有意圖跨步、意圖推蹬、容易造成傷害的K 姿勢、前傾角度不當或是回到關鍵姿勢的時間過長等現象。可以作為日後訓練以及判斷有無進步的重要指標。
兩天課程下來,收穫滿滿,我想,取得教練認證資格只是第一步,要透過不斷的練習與傳授的過程,讓自己更加精進,同時也已經期盼未來有機會一定要去聆聽博士關於鐵人三項的姿勢課程。

在動作學習的理論之中,學習一項動作,尤其是需要高度協調與技巧性的動作,『知覺(Perception)』非常重要,但也是最難訓練的部分,而且所有的訓練項目除了提昇知覺之外,更要能類化在跑步的姿勢中,因此必須每組訓練動作後加上姿勢跑法的跑步,神奇的是,在短短兩天課程結束後,所有學員的跑步姿勢都非常接近,動作的時序性也有跳躍式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