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超馬24小時賽配速策略

0
1700

關於選手在超馬賽場上表現的因素當然有許多,天候狀況、選手的心理素質(企圖心、強悍、穩健、刻苦、堅韌……等)、選手特質、對自身的了解、身體條件、紮實訓練、賽前調整、配速策略、補給計畫、臨場表現……等等,都關乎著選手的成績表現。

有關24小時繞圈類型賽事,在此僅就配速策略探討,有些選手認為後段都會舉步維艱,所以趁前段身體狀況良好多累積里程;而有些選手認為在前段稍稍放慢速度,以保留體力平均分配,盡可能維持後段不致掉速過大,維持較平均的速度在場上奔跑著,發揮較佳的效能表現。

68425_漫談超馬24小時配速策略_陳瑞龍-3

原良和醫師前來東吳24小時賽場,在場上三年的表現來看,2012年前12小時跑了161公里,約14小時因大腿拉傷退賽。2013、2014年把速度放緩,分別完成了273公里和創下了285公里的紀錄(除了配速外,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其中)。

68425_漫談超馬24小時配速策略_陳瑞龍-2

大陸北京的單盈博士在2015年香港24小時賽中,前12小時跑了128公里,最後完成212公里,而在同年底東吳賽事中前段跑了126公里,最終也達到了220公里的國際標準(當然不只有配速單一因素,但是配速策略確也影響深遠)。

68425_漫談超馬24小時配速策略_陳瑞龍-4

全國100公里以上多項女子紀錄保持人周玲君,在2014年新生公園24小時賽和冬山河100英里賽兩場的比較,達到100公里的時間24小時(9:07)比100英里(9:37)賽快了30分鐘,但是達160公里時,100英里賽(16:17)卻比24小時賽(16:33)快了些許。

68425_漫談超馬24小時配速策略_陳瑞龍-1

大陸泉州華僑大學趙紫玉教授,在2014年新生公園24小時賽跑出了222公里,同年底東吳開賽鳴槍後一馬當先,3小時不到就完成了42公里,最終以225公里作收,事隔不到2個月的時間,在2015年初香港24小時賽事中,採用了關家良一的配速建議,跑出了243公里的個人紀錄,一位選手要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僅透過練跑能夠進步18公里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保持這樣的配速策略下,在2015東吳賽場上仍然達成240公里的好成績,所以240公里以上的好成績和配速策略有絕對的關係。

從以上四個例子來看,同一個人的配速策略不同,最後的成績表現也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趙紫玉、單盈與周玲君),所以配速策略關乎著成績的表現甚深。

一般而言24小時賽事中,選手在後12和前12小時的里程差異,如果能夠維持在20公里以內,應該可以說後段還維持很不錯的表現。然而,2015年12月19日在美國鳳凰城,也舉辦了一場標準田徑場24小時繞圈賽,其中男子組第二名,名字叫Bob Hearn的選手,前12小時跑了122公里,是不是最後能夠上230公里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但是Bob在後12小時卻跑出了118公里,以240公里的成績達到國際標準奪得第二名,可以說幾乎維持一個速度在24小時的賽事中奔跑著,賽事期間Bob也貫徹著每跑八圈走一分鐘的調整策略(從Bob 自己整理比賽紀錄得知),是不是也很令人驚異呢?

至於是不是適合所有的選手?可以多試試各種不同方式,看看那個模式可以有較佳的表現,當然也可以參考上述幾位選手的例子,來調整成自己的配速策略,以省去摸索和測試的時間。

 

撰文者:陳瑞龍

 

2015年,陳瑞龍以43天跑步完成環繞法國長征 Footrace 賽,總計2800公里

陳瑞龍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