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箱根接力賽,冠軍隊伍仍是承接前幾年氣勢的東洋大學,後頭的名次仍是強豪大學如駒澤大、早稻田大學等等。沒人能想到2015年及2016年,取而代之的冠軍隊伍竟然是青山學院大學。當運動生理學專家中野James修一於2014年成為青山學院大的體能教練時,透過觀察選手的訓練以及跑步動作,他點出了幾個關鍵問題:
1.選手的關節可動域不活絡
2.選手的核心肌群不夠穩固
透過肌電圖的觀察,在跑步過程中作用最頻繁的肌肉除雙腿之外就是核心肌群,包含胸椎、腰椎、薦椎左近的肌群。隨著跑步速度的提升,核心肌群的運用更加激烈。當雙腳開始出現疲勞時,就會導致核心肌群無法消化從下半身傳上來的衝擊力,使得那些衝擊停留在膝蓋、髖關節或是腳踝上。而當這些錯誤的累積造成動作代償或是動作浪費時,核心肌群為了平衡就會作功到疲乏為止。核心肌群一疲乏,就無法把跑步動力順利地傳導。
核心肌群被重視其實是這幾年的事,即使是不同的運動項目也講究核心的穩定度。一般來說,包含棒式或側棒式確實就能訓練到核心肌群。但許多人作棒式動作時,其實都用力錯誤,原本該注重的身體軀幹姿勢,卻因為想強加手臂支持而出現施力錯誤。而且,除了撐地動作外,站立也有不同的變化型。
核心肌群訓練
支撐式核心訓練
利用矮子或是桌子進行核心訓練,不要只施力在支撐的雙手上,而是專注不要讓腹部往下掉。
支撐式核心訓練(單腳)
單用單腳抬舉可以更加刺激腹斜肌,跑步過程中的騰空期腹斜肌作用甚鉅
飛鳥式T式訓練
利用不穩定的姿勢,鞏固並刺激身體在控制平衡時主動訓練核心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