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女生的運動環境,你曾經想過嗎?鐵人在許多人印象中都是很難完成的夢,但是我們也都想實踐夢想——因此,只為女生學員開設的pinky粉紅鐵人訓練營誕生了!
Pinky粉紅鐵人計畫的誕生,來自於LEADER經理人公司的負責人寶蓮:「女生要完成鐵人不比路跑來得容易,即便是以休閒心態要完成鐵人三項,也必須要突破很多事。」
「女生有生理期的困擾、有身為母親身份要和家人協調、撥出訓練時間,濃縮的練習游泳、單車和跑步,長時間規律的練習才能在比賽中進步,女生要比男生多付出許多代價。但和競爭性強的男生一起練鐵人,練習環境不只有壓力、也很挫折,先天條件的不同,在訓練表現上也有不同的時間反應和效果——這些都是男生沒辦法體會的。」
因此在Pinky粉紅鐵人訓練營的規劃上,也有許多重視鐵人三項文化的企業參與和支持,例如台灣鐵人三項有限公司(IRONMAN TAIWAN)、LAVA鐵人學苑都力挺Pinky計畫,期望能共同營造出台灣更好、更公平、也更專業的女生鐵人學習環境。「每一位賽場上的選手,都有不知所措的第一步,因此希望女生的訓練環境可以有樂趣、開心又快樂,女生間也會彼此鼓勵、容易持續的練習帶來進步成就感,最後完成自己的夢想——這就是我的初衷。」寶蓮說。
Pinky2.0的第一堂課
Pinky2.0(第二屆)從今年的2/17開始至5/4,為期12週、12堂課,教練由LAVA鐵人學苑的耕運動工作室(Keng Sports):許元耕、許雅喬、何政毅分別擔任單車、游泳、跑步等教練。從剛開始有氧耐力的基礎打底、再來課程中期增強強度,讓學員們看見自己的進步、再來最後依據賽事規劃做調整與驗收,達成學員自己當初所設定的目標。
教練由左至右分別是:許雅喬(游泳)、許元耕(單車)、何政毅(跑步)
LAVA鐵人學苑和LEADER經理人共同催生了Pinky粉紅鐵人訓練營,從去年開始pinky1.0、以及到前些時日結束的2.0課程,完成了勇敢做夢的無數女生們的夢想。課程規劃上,三位教練在學生時代就有出色的運動表現,雖然專攻不同運動領域,但在鐵人三項的綜合表現上也常獲得佳績。轉化成選手兼教練身份的他們,不僅想要拓廣台灣文化的運動視野、也是在自己專業上更精益求精。
不論在制定目標上、或是運動前後的的修復黃金時間等等,許元耕教練在pinky教學時分享自己的運動規劃。
「當初因為在魏振展教練的推薦下,和經理人鐵人訓練營有深入的接觸和認識;」許元耕說:「剛開始並開始規劃Pinky1.0課程時,志祥還是線上一級的菁英選手,因此我們協助課程的規劃與建議,實際的教學則交由雅喬和我擔任Pinky1.0的總教練。」
關於學員都是女生——教練們怎麼說?
許元耕:「全女生的教學環境聽起來非常特別,也是教練們夢寐以求的,但不要誤會了!我才不是要講什麼流汗都是香的⋯⋯」因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在教學時如果男女混合,常常女學員過量了,男學員還是感覺沒練到。不僅是學員的負擔也是教練需要思考解決的。
Pinky單車教練——許元耕
「完全女性的教學環境,不只教練教學更好規劃,學員本身也比較不會有壓力,或是勉強造成傷害。不過對女生教學和男生不一樣,尤其是在表達時,女生需要更具體的指令、更清楚的方向,這也是教練團隊需要去了解的,教女生,絕對不是把男生課表的強度降低就好。」
許雅喬:「我很喜歡跟熱愛運動的女生一起上課的感覺!全女生的課程除了在教學上會多注意大家的身體狀況外,也會多關心學員,女生們比較細心,所以身為她們的教練也感受到了很多回饋的關愛,這是在pinky女孩身上所感受到的。」
Pinky游泳教練——許雅喬
何政毅:「學員都是女生,和之前在好時光擔任教練時有相當大的共同點,也是阿耕找我擔任教練的主要原因。在教學課程上盡可能不太生硬,女生學員會希望有趣又可以揮汗運動,多以組合訓練,搭配協調敏捷去提醒跑姿。」
Pinky跑步教練——何政毅
關於學員都是女生——學員們怎麼說?
Amber:「因為好時光運動樂園所以知道粉紅鐵人的課程,Pinky的教練陣容很吸引我,能夠接觸到選手級教練很榮幸,也能學到很多!從小就因為身體很差被禁止上體育課,直到兩年前兩個小孩都上學了,加上路跑風盛行才想讓自己培養一個興趣。」
「雖然還是沒有能力參加鐵人三項,但經過這一期的課程更能了解自己的不足 也知道該如何設定自己的訓練目標,才有能力及信心完成一場正式的鐵人賽事。」
女生在成長路上經歷青春期、結婚、和小孩子出生後的重心轉移,社會價值的轉變——直到近年來運動風氣打破了原本陳舊的思想,讓女生不論年紀,都有機會可以用健康的方式追求最好的自己!
「也可以說是家庭主婦的第二春吧!培養了規律的運動習慣,也在去年考到飛輪教練證照,最近正開始準備進修一些課程。」Amber說。
關於Pinky粉紅鐵人的12堂課最印象深刻的事——教練怎麼說?
許元耕:「經歷過Pinky 1.0學員讓人“大吃一驚”的進步成果後,這次我們也特別冷靜(笑),印象深刻的是原本學員都會個別排斥某個單項,但經由幾次課程過後,大家會彼此分享訓練的感受、效果。」 「這對教練來說是很棒的經驗,進步是一定要有的,但是能不能讓學員更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這是一項很大的學問!」
許雅喬:「第一堂游泳課在松運鯨魚池,女生們在岸上嘴說著害怕,但下水後大家就直接游到五米深的那一頭,嚇得我不敢把眼睛離開他們的身上!」
(第一堂游泳課——在五米深的鯨魚池 )
何政毅:「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在泳池的表現吧(笑),陸上的自行車和跑步大家都有穩定的表現,反而在水中的環境會讓大家比較不自在;從一開始泳課規劃的課表有一半的人吃不完,可是大家還是非常努力的完成,到後段泳課多數學員也克服水中的心理障礙!」
關於Pinky粉紅鐵人的12堂課最印象深刻的事——學員怎麼說?
Ritva:「我很衝動地因為Pinky粉紅鐵人的鐵人衣送出報名資料——一方面希望自己藉由不同的運動方式增進自己體能;但我知道我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鐵人衣而發了瘋似的搶報名!(笑)」
「這12堂課下來,其實跟我原本的預期不太一樣,但收穫更大。」
「一開始覺得已經很熟悉的跑步、游泳和單車動作,在課程中要修正的姿勢和習慣,並且平常真的都太善待自己了(套句阿耕教練說的),每個人都還有空間和潛能,透過教練安排合適的間歇訓練、或藉由器材訓練,模擬不同運動的肌肉狀態。」
「還記得第一堂課教練要我們寫下自己目前的運動程度與未來目標,我從沒想過自己能夠完成任何一場賽事。要感謝教練和同學們的鼓勵打氣,鐵人比的是技巧體力,還有夠堅強的心志相信自己。」
關於這三個月的收穫——教練怎麼說?
許元耕:「這一次的“期末考”目標賽事,我們大膽地選擇了LAVA的通霄賽事,是個海泳的場地,對於新手來說其實會有很大的壓力,但參賽的學員都有很不錯的表現,雖然行前緊張兮兮,但賽後都是笑嘻嘻——那是真正愛上運動的模樣。」
「畢竟Pinky說到底畢竟是“入門課程”,短短12週12堂課我們不可能教出冠軍選手,但如果能讓學員真正愛上運動,並養成運動的習慣,那我覺得這12堂課就成功了。」
許雅喬:「從恐懼開放水域到可以獨自完成一場鐵人賽事,大家不僅克服了心中的恐懼,在課程中的進步大家也目共睹,讓我覺得很感動,也很有成就感,幫助別人完成夢想的感覺恨棒! 」
何政毅:「2.0中的學員程度比較相近,因此我們教練嘗試將強度拉高,也嘗試了一直不敢嘗試的階梯訓練,以往不用階梯訓練是因為危險性較高,不過2.0的女孩也沒讓教練擔心,當天出席的pinky女孩都有完成,也讓我更有信心在往後的課程加入階梯訓練。」
關於這三個月的收穫——學員怎麼說?
楊勤:「最大的收穫——可以這麼說:原來我可以離鐵人這麼近,甚至真的完成一場鐵人賽。」
「曾聽說這是靠著過人的體力、熱情和紀律才能成就鐵人的封號;原本“鐵人”對我而言是遙不可及,直到看見教練和學員們,不論年紀大小和經驗的多寡,只有你有心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這裡有個學習殿堂可以幫你實現!」
照片來源:涂景文
「這次Pinky課程結束正好接著我的初標鐵,上次分享的文章《要成為鐵人難不難?楊勤的鐵人之路・2016 Challenge Taiwan 51.5》中,說要成為鐵人不難,全是因為Pinky這12堂課的教學,也因為這樣交到很多一樣有熱忱的同好女孩和教練朋友。」
Ritva:「最大的收穫是轉換技巧和水中定位。這些是我們平常在進行單項運動不太會使用到的,如果教練不說那些眉角,真的不會發現其中的奧妙,而且教練也會傳授一些私房撇步,讓我們貼近比賽的真實感覺。」
「在游泳部分,當自己踏不到泳池地板,或是游泳里程增加時,都會增加龐大的心理壓力。不過有雅喬教練的耐心指導也增加了自己不少自信與技巧;終於到了倒數幾堂課驗收的時候——連續兩趟三鐵模擬測試,連想要開口罵元耕教練的力氣都沒有,這堂課也是讓人難以忘懷的。(笑)」
珮文:「從對鐵人一知半解,到能順利完成LAVA通霄半鐵,甚至還有信心能計畫下一場,下一場還在計畫中,有可能會是ironman的澎湖5150!」
人因目標而有動力,經過2.0的淬煉,學員與教練都為更好的自己——繼續前進
pinky2.0課程結束後,不論是學員、還是教練們都有更進一步的成長,也往下一個階段性目標而努力練習:女孩們更有信心地完成自己的考試,也規劃自己下一個鐵人夢想之路;教練們也有更嚴格的練習計畫:雅喬接下來目標參加菁英組賽事,也期望自己的標準距離(51.5)PB推進到兩小時十五分;政毅本以鐵人二項的賽場為主要戰場,也計畫在大四畢業前完成一場113,並且持續在年底前參加研習,讓pinky接下來的課程有更豐富有趣的改變。
是的沒錯——Pinky3.0的課程已經開始報名,如果你是女生、妳也有一個夢想、妳想挑戰自己——這裡有給女生最好的鐵人訓練環境,一起幫助妳成為最好的自己。
許元耕:「希望更多女生能夠加入鐵人的行列,女子路跑近年來近乎狂熱,希望技術門檻比較高的鐵人賽,也可以有這樣的風氣!」
文:楊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