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不必刻意講究低脂,保持飲食均衡,多吃「食物」、避開「食品」,才是健康飲食的最高指導原則。
不知道有沒有讀者看到本篇的標題後,心想:「這人瘋了嗎?他應該是假扮的醫生吧!」別急別急,請耐心看下去。
脂肪長久以來被認為是阻塞血管,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元凶,也因此,低脂飲食是現代健康飲食的基礎,男女老少,人人皆知道要吃得「清淡少油」。直到近10年來,這個觀念才再度受到學界挑戰。
在本文中,我要來分享一篇刊登在《內科學年誌》、燒燙燙剛出爐的飲食研究,來與大家探討一下低碳高脂1與低脂飲食到底哪個好!
低碳高脂與低脂的驚人真相
2014年的《內科學年誌》,美國學者巴扎諾(Bazzano) 收納了148位肥胖(BMI值30~45之間),但沒有心血管疾病史或糖尿病史的男女,將他們的體重、體脂、血脂肪等參數詳加記錄後,隨機分配為2組:一組人吃低脂飲食,另一組吃低碳水化合物但高脂的飲食(以下簡稱低碳高脂)。
營養師定期與受試者會面,指導他們這兩種飲食的注意事項。低碳高脂飲食者必須限制碳水化合物在每天40克以下,而低脂飲食者則需保持脂肪不超過總熱量的30%2。1碗白飯(碳水化合物含量約50~60克)就已經超過低碳飲食的標準了,可見這方法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容易啊!
- 低脂組:脂肪不超過一日總熱量30%
- 低碳高脂組:碳水化合物低於40g/天
經過了1年的時間,研究者重新檢驗兩組受試者的身體數據,有了以下驚人的發現:進行低碳高脂飲食的人,第三個月的體重就少了將近6公斤,持續1年後體重也維持得很好,沒有復胖跡象。但進行低脂飲食的組別,相比之下減輕的重量只有高脂組的一半,並且在第三個月之後,體重也沒有繼續下降。(如下圖)
在體脂率方面,兩組人的數據也有相當差距。低脂飲食組的體脂率在研究進行到第三個月時下降,但第三個月之後到1年間,體脂率又逐漸回升,甚至比1年前還高。反觀低碳高脂飲食組的體脂率,相比之下降得更多,而且在1年間保持穩定。
在實驗開始12個月後,低碳高脂飲食者的體脂肪平均下降1.2%,低脂飲食者則反而增加了0.3%。除此之外,低碳高脂飲食者的血脂肪得到了顯著改善:他們的三酸甘油酯降得更低、高密度膽固醇升得更高,這可能意味著低碳高脂飲食者更不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
等等,別急著去買炸雞!
但是先別高興得太早,我要提醒大家:
- 有一個好的血脂肪指數不代表一切,這僅僅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中的冰山一角而已。當然減去體脂肪的同時改善血脂,是再好也不過的事情,但這樣就可安心了嗎?那也未必。
- 本研究並沒有「雙盲設計」3,研究結果很可能被實驗者跟受試者心中的成見所影響。
- 過程中有合格營養師在指導監督,一般人自己在家嘗試可能無法達成同樣高品質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低碳高脂飲食就是減重的祕訣嗎?這倒未必。低碳高脂飲食者平均攝取了更多的蛋白質,蛋白質的高飽足感與提升代謝率的能力是減重所不可或缺的,但低碳高脂飲食是否因為高蛋白的特性才勝出呢?我們難以得知。
再者,雖然本研究並沒有針對每日總熱量做出任何建議或限制,低碳高脂飲食者卻自動自發地比低脂飲食者每天少吃100大卡左右。各位讀者想像一下,烤雞大餐是否比清粥小菜更能使人飽足?那麼,這樣的研究結果似乎也不會讓人太意外。
Dr. 史考特1 分鐘小叮嚀
事實上,這篇研究的結果並沒有讓學界太意外,近10年來至少有20篇研究做出類似結果:低碳高脂飲食有著更佳的減重效果,同時能改善血脂肪指標,甚至幫助糖尿病患控制血糖,但這是否意味著各位讀者回去就可以大啖炸雞,狂吃薯條呢?完全不是喲!
理想的低碳高脂飲食應該是:大量的蔬菜水果,油脂是來自天然未經加工的來源,例如肉類含有的油脂、乳製品、橄欖油、奶油、魚油等。加工精煉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沙拉油、葡萄籽油則最好避免,或是不要用高溫烹調,速食業者愛用的氫化植物油更該「禁」而遠之。
而且,這些研究的設計並非完美,像兩組間蛋白質、熱量攝取的差異等等,我們還需要更多更好的臨床試驗來解答這些疑問。但希望這些研究可以讓各位讀者在吃牛排、塗奶油的時候心裡少點罪惡感,其實不必刻意講究低脂,保持飲食均衡,多吃「食物」、避開「食品」,才是健康飲食的最高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