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這個字所展現出來的意象是「道途」,引深的意涵是「道理」與「方法」。因此,「訓練之道」是指訓練的理論與訓練法。
理論,必須在訓練法之先。
理論對了,訓練法才會跟著對。反之,若理論有誤,訓練法就會跟著走入歧途,有時候歧途就會影響選手一生的成就。訓練理論,是訓練法的根源。所以我們才必須花兩天的時間一起探尋跑步的訓練之「道」。因為學習訓練的理論與方法是「根」是「本」,課表與動作是「枝」是「末」……當然,成功來自於枝微末節的專注與堅持;但根本搞錯了,努力也會事倍功半。
變強,是一種適應的過程,而且一定要花時間給身體「規律性的」「專項」刺激與有耐心地等待身心適應,接著才會變強。而且變強之後不能馬上換強度,還必須讓身體有時間把提升上來的能力給穩固下來。所以「規律性」與「專項性」相當的重要。
但要遵循如何的規律呢?要專心在哪裡呢?這就必須學習才會知「道」,而且必須實際去練習才會「得道」。道,就在那裡,我們只需要用心去領會。
東郭子曾問莊子說:「您所說的道,究竟在那裡呢?」莊子說:「道是無所不在的。它在螻蟻、稊稗、磚瓦、屎溺中」。莊子的意思是:道,就在萬事萬物之中,只要你長期用心去發掘就能得道,而且得道的方法是設下框架,選定一個事物在某段時間裡努力鑽研與訓練才行,不能變換不定。
努力鑽研與訓練的,是各項領域的「技藝」。音樂家必須選擇特定的樂器才能在音樂的領域裡「得道」、廚師必須選定特定的一道菜才能在廚藝的領域裡「得道」、競技運動員也必須選定特別的專項運動才能「得道」……目標的框架必須明確,人才能透過特定的專項體會到「神」的境界,一種達到高超技巧後身心境界的展現,我們現在俗稱為達人或神人。
技進於道!道進乎技!日本把「道」這個概念發揚光大,故而有柔道、花道、茶道、劍道等文化。技巧跟得道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技巧要進步,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接著要有訓練方法(選擇前往目標的途徑),最後要去實踐,要堅定地在這條道上往前走下去。
就像《莊子》中的那則寓言中孔子問楚國那位在樹下表現出黏蟬神技的老人一樣,「子巧乎!有道邪?」
老人回答:「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不墬,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墬,則失者十一;累五不墬,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橛株枸;吾執臂也,若木之枝;雖天地之,萬物之多,為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不得!」
(白話轉譯:老人說:「我有我的訓練方法的。我用我手上的這根棒子來練習,一開始我先在棒子上放兩顆石頭,當我可以練到很少掉下來之後就改放三顆石頭,練到十次只有一次掉下來之後就改練放五顆石頭。當我練到放五顆石頭都不會掉下來時就能像現在這樣黏蟬像撿東西一樣容易了,因為我的身體就像枯木椿和枯樹幹、手臂就像枯木枝一樣,在黏蟬的當下,不管天地之大、萬物之多,我的眼裡只認知到蟬翼的存在,沒有想東想西的;那當下我的感受是:不管世上任何東西任何金錢都無法跟我換那蟬翼,這樣怎麼可能得不到呢!」)
老人所說的黏蟬之「道」,即是一種技術訓練的進程與達到高超技巧後身心境界的展現。而我們這群跑者在先修課這兩天與接下來十五週的訓練過程中,是用自我的身心在修行「跑步之道」。
在這十五週的過程中,我們像是一位修道的跑者,因此必須「專心」在每一次的訓練上,使你的精氣凝聚在一個點上(聚精會神)……許多跑者無法做到的難處在於他/她們不知道要專心在哪、聚精在哪。但透過這兩天的學習,大家應該已經明白這條跑者之道上的元素有哪些了。這些元素不是我發明的,而是前賢研究者長期以來的研究,我們已經確認它們是關鍵元素,現在只缺實踐的決心和勇氣了。
你必須不斷地告訴自己「IWILL.」
一開始會覺得很難沒錯,因為規律地跟著課表訓練並不是你的習慣,所以要動要極大的意志力來趨使自己跟安逸的欲求與惰性對抗、跟訓練的不適與負面情緒對抗、跟動作的不協調對抗、跟自我懷疑對抗……,但你會在這一連串Fight(對抗)的過程中獲得更強大的意志,而且愈變愈強……最後達到我們共同的目標:自立!形軀與精神上的自立!
#IWILL
#RunWithF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