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訓練:越努力,卻越挫折?

0
29
照片來源:trenara
照片來源:trenara
這幾年邊跑邊思考,整理出我自己犯過的錯,以及常見的長跑訓練誤區(2025更新版
👇
1️⃣ 每次訓練都要「開一下」才算練到
間歇跑、節奏跑、長跑,每次結束前都要拼命衝一段?
不管 zone 2、zone 3、zone 4,最後都要「跑到爆」? 才叫有練到
久而久之,中樞與周邊系統都會累積疲勞 ➡️ 過度訓練風險大增。
有時候「留一手」,反而恢復更快、進步更穩。
2️⃣ 只看外部負荷(速度),忽略內部負荷
強度不只是 pace。
同樣是 4:00/km,跑 30 分鐘可能只是 moderate zone,
但跑 60 分鐘就可能進入高強度區。
就像 VBT(Velocity-Based Training)的概念一樣,
80% 1RM 若速度掉太多,那已經不是真正的 80%。
🔸設定訓練強度時,別只看配速或功率,也要觀察「身體的反應」。
3️⃣ 睡眠不足還硬跑
能完成 ≠ 會進步。
那就像硬塞食物進胃裡,結果吸收不良或拉肚子。
🔸睡眠是最強的恢復策略,
也是最常被忽略的訓練「加乘劑」。
4️⃣ 練更多,不代表更好
更多 ≠ 更強。
有限的體力與專注力,應該放在「最該練的事」上。
🔸若「練更多」能明確帶來進步,就值得。
🔸若只是徒增疲勞,反而拖慢恢復與適應。
5️⃣ 被「7天小週期」綁死
一週為單位,只是方便生活安排,
但不代表最符合生理節奏。
我與我的選手多以 7–14 天為波動週期,
依訓練階段與生活壓力彈性調整。
🔸若硬把所有元素(高強度間歇、閾值、衝刺、肌力、長跑)
都塞進7天內,看似「完美」其實只是在自掘墳墓。
6️⃣ 少量、穩定的阻力訓練最划算
樸實無華、低風險的肌力訓練,
能顯著降低傷害率。
有多餘時間、體力,再談爆發式或增強式訓練。
🔸如果你常受傷,不妨花一點時間練練阻力訓練
7️⃣ 突然大改跑姿:最容易「好心做壞事」
跑步動作牽一髮動全身,
改變某一個環節,其他動作參數(步頻、步幅等)也會跟著變。
衝刺動作(如60m sprint)可立即以表現驗證。
但耐力跑則需透過「跑步經濟性」長期觀察。
🔸落地方式(後腳跟?中足?前足?)沒有唯一正解。
硬改一個問題,往往會引出另一個。
8️⃣ 完美的訓練系統不存在
訓練計畫是死的,你是活的。
生活、工作、課業、生病……任何一項都可能影響訓練。
🔸不要被制式化 program 綁死。
若適應不如預期,就該「變陣」。
思考哪些能力已具備、哪些急需補強,
讓訓練為你服務,而不是你被訓練綁架。
9️⃣ 少即是多,勉強執行是禁忌
睡眠不足、疲勞堆積、活動度不對稱、單側張力異常……
這些都是警訊。
🔸當身體出現異常時,強行訓練只會誘發代償,
最後換來更長的休息期。
✅ 總結
越努力 ≠ 越好。
聰明地努力、適時地休息,
才是長期進步的關鍵。

 


政豪的中長跑競技夢工廠

丁政豪

因為熱愛跑步,為了追尋跑步的極限而受傷,因此踏上了跑步的修行者試煉。成為運動防護員、肌力體能訓練師、運科碩士,同時是依然懷著選手夢想的中長跑教練。

  • 師大運動競技運科碩士
  • 合格運動防護員Athletic Trainer
  • NSCA 肌力體能專家CSCS
  • NASM 矯正運動專家CES

追蹤丁政豪 Jheng-hao Ding 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