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騎與坐踩的切換 騎乘姿勢提升踩踏效益

0
797

作者:盧海瑩、相子元

我們都知道長時間維持在固定的姿勢容易帶來身體上的傷害,像是久坐的上班族、久站的服務員等。而在騎乘自行車時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長時間固定手握的位置會增加手部的壓力引發手麻,因此適時的變換騎乘姿勢會帶來更舒適的騎乘體驗、提升騎乘意願,但切換不同的姿勢會影響騎乘表現甚至改變踩踏效益嗎?我們可以從 2016 年一篇刊登在《運動醫學研究》期刊中的研究得到答案。

影響騎乘表現的因素

1.坐墊位置

騎自行車的姿勢會影響下肢的運動方式,不同的姿勢會刺激不同的下肢肌肉活化,並且改變踩踏效益。以坐墊位置來說,我們可以簡單分成「坐姿騎乘」與「站姿騎乘」兩種,大部分的情況我們會選擇坐姿騎乘,但有時候我們會依照不同路況而使用站立姿勢,也就是所謂的抽車。而兩種騎乘方式會產生不同的騎乘表現,像是在爬坡時抽車可以提高踩踏力量輸出,並增加踝關節的活動度,但抽車會增加能量消耗,改變人體的重心位置。

2.手握的位置

為了提升踩踏效益,除了上述坐墊位置之外,也應該要把手握的位置考慮進去,因為這也會影響下肢肌肉活化。該研究顯示,騎乘姿勢從坐姿到站姿時,最大踩踏扭力、踩踏功率、上肢支撐力量及肌肉活化皆增加,但好的騎乘表現不代表是最佳的騎乘方式,因為站姿騎乘相對的身體上能量消耗較大,無法維持較長時間。

以下整理出 4 種常見的騎乘姿勢:

坐姿騎乘,手握中間(Posture 1)。
坐姿騎乘,手握外側(Posture 2)。
站姿騎乘,手握外側(Posture 3)。
站姿騎乘,手握前方(Posture 4)。

圖片來源: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 24(1), 54-66
圖片來源: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 24(1), 54-66

最大踩踏扭力、踩踏功率及上肢支撐力量在 4 種騎乘姿勢下的結果。坐姿騎乘(Posture 1 and 2)皆比站姿騎乘(Posture 3 and 4)產生較小之力量及功率輸出,坐姿騎乘時,手握的位置(Posture 1 and 2)並不影響騎乘表現。

圖片來源: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 24(1), 54-66
圖片來源: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 24(1), 54-66

兩側各 5 條肌肉標準化後的肌電訊號在 4 種騎乘姿勢下的結果

3.雙邊的對稱性

另外,雙邊踩踏的對稱性與騎乘表現也息息相關,踩踏不對稱會使騎乘表現降低,或使膝關節受傷。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計算了解在踩踏時雙邊力量的不對稱性,用不對稱指數(Asymmetry Index)簡稱AI,計算右側(R)與左側(L)差異的百分比。研究顯示坐姿與站姿都有不對稱性的問題,但站姿較不明顯。

AI 計算式如下:

結語

在坐姿騎乘時,手握的位置並不影響騎乘表現,因此可以適時改變手部位置,以降低手部傷害。而站姿會產生較大的力量輸出,且左右兩側較為對稱,但相對的身體能量消耗較大,無法以抽車方式維持較長時間,因此,使用者應視自己的能力及路況去做站姿與坐姿的切換,以提升踩踏效益,甚至應用在選手訓練計畫及醫療康復計劃的設計上。

參考文獻:

Chen, C. H., Wu, Y. K., Chan, M. S., Shih, Y., & Shiang, T. Y. (2016). The force output of handle and pedal in different bicycle-riding postures. 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 24(1), 54-66.

內容來源:運動科學網

【延伸閱讀】

永續、舒適與功能 全球時尚網談運動鞋的未來趨勢

影響活動力的髖屈肌 久坐的你應該安排伸展跟強化

SHARE
Previous articleIRONMAN最高殿堂代名詞「KONA」將走入歷史?
Next articleWomen only race 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人 Mary Keitany 因傷宣布退役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實驗室裡,一群由相子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全心投入運動科學研究,和你一樣對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熱忱。 面對運動科學興起的熱潮,許多人想瞭解正確的運動資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運動科學網持續更新經過科學驗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觀點。不論是創新產品、研究結果,甚至是專業理論,我們都會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利用最短的時間瞭解運動的最新趨勢。 為了讓健康的運動觀念進入日常生活,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為了讓正確的運動知識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我們致力於運動科學的研究,希望這些努力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中,而是讓熱愛運動的普羅大眾更健康快樂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