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及身體不適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有運動經驗的人應該有過下列困擾。
「我拚了老命訓練,正式上場時卻無法發揮預期的運動表現。」
「我有認真健身以及做伸展運動,身體卻很容易出現疼痛等不適症狀。」
「為什麼我常常受傷呢?」
「傷好了也很容易復發……」
不論是職業運動員或業餘人士,想要在運動項目取得佳績,不僅要磨練競技方面的技術,也必須鍛鍊自己的身體。
然而,對許多運動員來說同等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卸力」以及為此所做的相關訓練。
因為正式上場時難以發揮運動表現、容易受傷的原因,與身體緊繃,也就是「施力」不當息息相關。
不僅僅是運動,當我們面對「不能失敗的重要時刻」,例如參加重要考試或者在眾人面前說話時,身心往往會因為緊張而變得緊繃僵硬或失去思考能力。
特別是「身體緊繃」,便是妨礙身體靈活度的元凶。
身體緊繃,指的是
①察覺不到自己正處在施力的狀態,或者
②想要卸力卻卸不了力的狀態。
這是連職業選手也很難妥善處理的棘手問題。
人類為了「雙足行走」失去了什麼?
接下來為各位解說,我們的身體容易緊繃的原因。
原因1 為了維持雙足行走
第一個原因不用多說,自然是為了維持雙足行走。
我們的身體從頭到腳,縱向承受了垂直方向的重力與強大壓力。
頭部的重量更是佔了成人體重的一○%左右。因此,身體必須處在緊繃的狀態,才能用極為不穩定的雙足支撐沉重的軀體,並且保持姿勢四處移動。
導致身體緊繃的根源,就是為了保持姿勢抵抗重力。換句話說,施力對我們而言本來就比較輕鬆。
正如我們在歷史課及生物課所學到的,自從人類獲得雙足行走的能力,雙手因此獲得解放,智慧得以發展,進而建立高度文明。
當雙手不必用來支撐身體,高速投擲物體的動作便成了狩獵及運動的起源。
與此同時,人類也放棄了四足行走時,身體(尤其是脊椎)為了保持平衡所具備的柔軟度。
結果導致肩胛骨與脊椎、髖關節的連動能力逐漸衰退,為了彌補這一點,就是讓身體變得更有力量。
原因2 在充滿壓力的社會中,緊繃狀態是常態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充滿壓力。
由於外在的刺激與人際關係等因素,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總是面臨壓力與焦慮。可以說,緊繃狀態已成了常態。
大家都知道,大腦接收到的壓力訊息會透過神經傳遞,造成肌肉緊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並且引發各種不適症狀。
至於第三個原因,訓練內容偏重「強度訓練」也是一大問題,後面的章節會再詳述。
首先,大家只要知道,我們每天都處在容易緊繃的狀態就好。
身體總是僵硬、受傷久久未癒,
問題出在你只懂得施力,卻不知如何卸力。
學會卸力,才能更好地施力!
★放鬆效果更勝一般健身或伸展運動
★日甲聯賽、日本職棒、柔道奧運選手的實踐心法
★28則圖解+影片QR code,完整示範訓練動作
★社群媒體25萬人追蹤的專家傾囊相授
不論是專業運動員、健身愛好者,都有狀態不佳的時候。有時愈是努力鍛鍊,愈是無法突破,甚至可能導致運動傷害。
專業體能教練、物理治療師中野崇,飽受運動傷害與復健的痛苦,讓他發覺身體需要的不單是強度或肌力訓練,更要懂得卸力。原來,在運動訓練或日常的施力都會累積在體內,若未妥善消解,將導致種種不適。
中野崇由此提出一套「卸力訓練法」,能有效改善緊繃狀態、提升運動表現,打造最強體能。
書中詳述卸力的訓練方法,搭配大量照片與影片,完整示範跟練動作,幫助讀者有效改善身體操控能力,減少疲倦不適,真正發揮潛能,變得更強、更快、更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