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聽到一句話,無論是從跑班、運動媒體,或是教練口中:「跑後一定要做 cool down(收操)」。收操常被形容成跑步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減少痠痛、預防受傷、讓下一次表現更佳。
但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許多時間緊湊的跑者會直接省略收操,或是懶得收操 (請捫心自問),但卻也沒有因此「惹禍上身」。然而,專家依然持續推薦它,背後一定有原因。以下整理最新研究與專家觀點,解析收操的真相、真正有效的好處,以及你應該如何做。
跑後收操的生理效益:其實很有限
首先得破除一個常見迷思——收操不會減少運動傷害風險。
美國物理治療師兼跑步教練 Spencer Agnew 指出,目前的研究不支持「跑後收操能降低受傷」的說法。根據 2018 年 《Sports Medicine》 回顧研究就發現:規律安排收操 (或放鬆跑) 並不會讓跑者比較不容易受傷。換句話說,在間歇跑後慢跑 10 分鐘,不會因此避免拉傷或跟腱問題。
同樣地,訓練後恢復跑也無法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 DOMS 是運動過程中肌肉受損後自然產生的結果,事後再怎麼慢跑或伸展,都無法「逆轉」已經發生的損傷。 2021 年 《Exercise Physiology》 也證實,運動後的伸展並不會加速痠痛消失。
紐約特別外科醫院的運動生理學家 Ben Yamuder 更直白地說:「收操的生理效益其實非常小。」──然而,他仍然是「支持收操」的那一派。
收操有用之處:短期舒適、神經系統調節、提高整體運動體驗
首先,訓練完之後,收操幫助身體更快清除乳酸。在高強度訓練如跑坡、間歇、節奏跑等過程中,乳酸會快速在血液中累積,造成肌肉灼熱感。身體本來就會自行清除乳酸,但收操可以加快這個過程,讓你「短期內感覺比較舒服」。
第二,幫助你從緊張的戰鬥模式回到放鬆狀態,高強度跑步會讓交感神經(戰逃反應)活躍起來。收操則能協助副交感神經接手,讓身體從「戰鬥」順利切換到「平靜」。這有三個實際好處:讓你更容易入睡、睡得更好。若你跑完馬上接工作或上課,收操能讓你更冷靜、更能做決策,以及整體情緒更安定,感覺不那麼「躁」。
最後,是增加運動的愉悅感,有些跑者喜歡在訓練後以緩慢步調收尾,比起衝完最後一趟間歇、立刻停住,心理感受更完整,也更愉快。 Agnew 曾經說:「如果收操能讓你的運動變得更享受,那我們更應該讓它成為習慣。」
該不該做收操?依你的訓練強度決定
運動生理學家 Ben Yamuder的觀點具體且務實:「收操沒有害處,但如果你能擠出 5–10 分鐘,就應該做。」同時, Agnew 建議用訓練強度來做選擇:
- 如果你是輕鬆跑(心率 Zone 2 以下)
→沒有累積太多乳酸,也沒有啟動強烈交感神經,可以不用特別做收操。 - 如果你是高強度訓練(間歇、速度、坡跑、節奏跑)
→建議保留 5–10 分鐘來做收操,有助於身體與神經系統回復。
最有效的收操做法:依目的選擇
收操不需要太過複雜,不需做 20 分鐘瑜伽,也不需特別儀式。按目的需求分類:
- 目標:促進乳酸清除、讓肌肉比較舒服。
慢走、慢跑 5–10 分鐘。
轉換器材:腳踏車、橢圓機輕度踩踏。強度約為 VO₂max 的 30–40%,也就是輕鬆到能聊天的程度。 - 目標:提升活動度、促進肌肉彈性
可在輕鬆跑日加上 10 分鐘以下動作:靜態伸展、柔軟操、簡單瑜伽或泡棉滾筒收操。 - 目標:從運動狀態切換到日常狀態
建議加入呼吸練習,如 Box breathing (方形呼吸):吸氣 4 秒、閉氣屏息 4 秒、吐氣 4 秒、再次閉氣屏息 4 秒,重複 3–5 分鐘,即可讓副交感神經主導,感覺更平靜。
讓我們提出總結,收操不是必須,但仍然值得去做。即便跑後收操的生理效益有限,不能預防受傷、不能減少 DOMS。但它對身體舒適度、神經系統調節、心理狀態與運動體驗,有明顯好處。
依據訓練強度決定需不需要收操,而非依照習慣或道聽塗說。在忙碌的生活中,跑後的 5–10 分鐘或許是你少數能真正「緩下來」的時刻。如果收操能讓跑步更開心、更持續,那就值得你花點時間去做。
聽教練的話,該收操緩跑一下就跑。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