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黃崇華
近年來台灣完成馬拉松人數越來越多,尤其是賽事關門門檻放寬且降低不少,從早期曾文水庫馬拉松限時4小時30分,到現階段限時7小時甚至更長。雖說大部分跑者都以健康為出發點挑戰馬拉松,但不久後仍會有挑戰個人最佳成績,和挑戰整數門檻的企圖心與鬥志。
無論是破5小時、4小時、3小時30分、3小時整數大關,都是許多民眾藉由跑步達到肯定自我,與練跑之餘津津樂道的話題。跑步人都知道,跑步是最現實的運動,如果未扎根苦練或長期練習,想靠運氣取得優異成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馬拉松配速員重要性
由於現階段網路知識發達,埋頭苦練不在是馬拉松達標的唯一途徑,階段目標明確及更有效率、效果的訓練,早已成為跑者達標的最大後盾。除此外近年來在馬拉松比賽中出現的『馬拉松配速員』,更是許多追求目標成績跑者,在賽中茫茫大海的一盞明燈。
此時專業且有經驗的『馬拉松配速員』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必須在賽中充分了解與即時評估綜合狀況,在速率上採取合理範圍的變化,而不只是一座均速移動的機器,如果賽中能立即傳遞跟隨跑者,速率改變的關鍵因素,『馬拉松配速員』就顯得更專業與特殊的一項任務。
馬拉松配速員特質
個人覺得『馬拉松配速員』若能具備以下幾點特質,也許有助於配速員與跟隨跑者間加乘之效果。
台北富邦馬,擔任全馬3:00配速員的李智群及劉治昀
經驗
有經驗之馬拉松跑者,確實更能扮演好配速員角色,至於對於有經驗馬拉松跑者的定義,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解讀,也許跑齡10年以上,也許是10場或100場馬拉松。
若以近半年已完成一場、近一年已完成二場,也許是不錯且基本的參考指標。
實力
若以4小時或3小時為配速目標,當然必須以具備此實力,才能勝任配速員任務,但若以配速員近況成績,更接近於配速目標,則配速時將更為穩定與精準。
例如:近期跑出2:54比2:40跑者,更能穩定擔任3小時大關配速員工作,個人大約抓2公里速率時間範圍,3小時大關平均配速約4:16秒/公里,回算約為2:51分28秒馬拉松成績,也是該配速員較熟悉之馬拉松配速。
個別特性
對於相同成績之馬拉松跑者,其途中配速仍可能差異頗大,前段略快或前段保留,以及堅定平均配速立場各有人在。
因此個人認為以『專業配速員』角色而言,俱樂部跑者穩定性可能不輸科班選手,耐力型跑者可能優於速度型跑者,集團式(多位)配速員應較單一配速員穩定。
場地因素
由於馬拉松幾乎都在公路上進行,其成績受外在因素影響甚高,故早期國際田總對於馬拉松僅有最佳成績,未有世界紀錄承認。國內目前有幾場大型賽事,主辦單位特別邀請資深跑者擔任配速員角色,或資深跑者長期自願擔任配速員任務,若配速員多次擔任固定場次配速員任務,則該場地熟悉度將更高,更能客觀譜出最佳配速工作。
另選擇難易度較低賽事,賽道坡幅及氣溫最佳因素,對於配速員速率掌控及跑者挑戰達標機率,具有相當關鍵的影響。每年固定於12月份舉辦之台北富邦馬拉松,其氣溫、路況、競賽水準,明年3月舉辦之萬金石馬拉松,其獲國際銅牌認證之賽道,明天4月於中部舉辦之集集綠色隧道馬拉松,其修改賽道路線後成平坦路況,及綠色隧道之遮蔭舒適度,都是跑者可參考選擇的賽事之一。
個人經驗分享
1.許多跑者都已有GPS手錶,無論練習或比賽都用來檢測距離及各項功能,縱使同場賽事因個人跑步路線不可能100%相同,檢測距離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其中需特別留意各廠牌差異性與準確度。
個人經驗某些廠牌檢測距離,確實一致略短或略長,但跑者不可忽略,仍須依大會距離成績為最終目標,選擇較大廠牌或普及度較高產品為最保險方式。若單一原路折返賽道,其去程單趟時間、距離更為重要配速指標。
2.個人曾於七、八年前台北某場大型馬拉松賽中,約33公里處,依大會公里數告示牌,發現在1公里內,速度瞬間掉了不少,當下雖略有遲疑,但也馬上確認本身速率節奏,不可能有如此落差,於是未冒然加速補足時間,最終仍於預計時間完成該場賽事,最後也確認全程距離準確,但賽後不少跑友反應遇到此相同狀況,大部分跑友都選擇立即加速,最後也付出相當程度代價,雖不知主辦單位是因定點路況或其他因素,大幅移動告示牌(1公里誤差200M以上),但跑者賽中敏銳度、判斷能力與速率熟悉度才是關鍵。
3.對於已訂定目標成績跑者,除基本實力經驗外,將目標配速速率大幅納入練習系統,可說是最直接、最準確、最熟悉之練習方式。以GARMIN220全馬破四目標團隊為例,最後訓練階段課程設計時,以集團節奏練習和破四速率訓練為主,捨棄任何距離之速度訓練,希望能協助各位學員達到最佳練習效果,提升達到馬拉松破四小時目標機率。
馬拉松是以體能和意志力的展現,其趣味與豐富變化就有待各位親身好好體驗與探索。
影響馬拉松賽中配速的關鍵因素非常複雜,從基本跑步實力、近期近況、當日狀況、路線困難度等,到當天天氣狀況、風勢狀況、集團配速、目標對手距離、名次跑法、戰術運用、目標成績、體力變化等而有所不同,我想這也正是馬拉松迷人之處。
對於單純追求目標成績跑者,雖然少了戰術運用、目標對手距離、名次跑法等因素,但仍有不少值得特別注意與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