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中長跑運動訓練簡史

0
17

歷史可以探討的內容太多了,龐大的資訊與資料要蒐集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還得兼顧真實性,太久以前的資料只能從一些網路文章窺知一二,不過我並非史學家,會想要搜尋訓練歷史的資料原因是 : 從訓練的角度來看,過去的人們是怎麼訓練的,哪些訓練在過去就已經討論過,直到今日又重新被提出論戰,因為歷史會重演。

從過去的資料可以幫助我了解,哪些訓練可能是有效的,而哪些當代正在流行或炒作的方法,其實只是老酒裝新瓶,換個名詞重新包裝。

1900 年代 Alfred Shrubb

當時還沒什麼系統性的間歇訓練,人們也還沒這麼認真看待訓練,而且當時的訓練還包含很大一部分:走路 ,原來這麼早人們就開始zone 2 (不,甚至是zone 1 ) 的訓練了,且這時候的人們訓練是有週期性的,不是指週期化訓練,是指在特定某一段時間比較嚴格的訓練,可能跟氣候、比賽舉辦的季節有關係吧 ! 但是當時這位選手的成績就可以達成以下表現了

1500 m – 4:17.2 (1903) Mile – 4:22.0 (1904)
5000 m – 14:51.2 (1904) 10,000 m – 30:51.6 (1904)

1900-1910 年代 Joe Binks

找資料,據說這是首位使用間歇訓練的選手,也是當時mile 的世界紀錄,4:16 換算1500m 也約是破4的選手,且他一週只訓練一天??

或許指的是一週只訓練一次,半小時的間歇訓練,其他的訓練則是沒有這麼規律或系統性。他的間歇訓練內容包含5~6次的110碼衝刺,並加上一趟200~300碼快跑。我猜測可能是400-800m race effort 的強度吧。

Paavo Nurmi
Paavo Nurmi

1910-1930年代 Hannes Kolehmainen 以及Paavo Nurmi

1910-1930 此時開始有更進一步的訓練架構,開始有週期化訓練的概念,不過此時的跑者尚未一整年都訓練,有明顯的非賽季時期(依據現在訓練的角度來看,可能因此發生中止訓練的情況 )

Nurmi從維基百科上查到的成績如下
1500公尺:3分52.6秒(手動) (1924年)
3000公尺:8分20.4秒(手動) (1926年)
5000公尺:14分28.2秒(手動) (1924年)
10000公尺:30分06.2秒(手動) (1924年)
3000公尺障礙:9分31.2秒(手動) (1928年)

Nurmi同時也是一位很常走路訓練的跑者,這個時期以前的選手,似乎滿常進行走路訓練的,找了資料紀錄包含早上快走一小時,下午跑步,甚至快走五小時的訓練。

1930年代 Gosta Holmer、 Woldemar Gerschler

前者是瑞典教練,發展著名的法特雷克訓練。

後者則是德國教練,開始以心率來安排間歇訓練,且看起來是偏向衝刺間歇(跑的距離短,休息時間依據心跳來設定,例如強度目標心跳180、休息時等心跳降到120)此時已經有選手靠近英里破 4分鐘了,且開始有加入內部負荷來進行設定課表或監控 (心跳)

Emil Zátopek
Emil Zátopek

1940年代 Emil Zátopek

不知道這位是誰,大概也聽過「 如果你想跑,跑個一英里,如果你想體驗不一樣的人生,跑馬拉松吧!」

Zátopek 將間歇訓練帶來新的紀元,他執行大量的間歇訓練,例如 20×200, 40×400, 20×200不過既然這麼高量,強度就勢必受影響,我的看法這就是早期的threshold interval

雖然他看似超級驚人的間歇訓練,但有一部分的間歇訓練其實是熱身,就算是鋼鐵人也不可能執行超高量維持在95~100% 最大攝氧量的高強度間歇,所以訓練量高,強度勢必下降,而且早、晚、天天都間歇,那麼強度勢必大打折扣,儘管找不到非常鉅細靡遺的訓練紀錄,但可以猜測這樣的方式可能就是透過穿插短暫休息來提升訓練速度,或累積訓練量。

Igloi 訓練法

匈牙利教練 Igloi 的訓練很像游泳者的訓練,短間歇搭配短休息, 偏向有氧間歇的訓練方式,其一著名選手Bob Schul 贏得1964 奧運金牌(5000公尺)
這又讓間歇訓練,有了不同的執行方法 ,而1964年的奧運男子5000公尺頒獎台上,三位選手各自以不同的方法訓練,卻都有接近的表現,這一點很有趣,也是Michael Joyner 很常提到的趣聞

1967 年 耐力運動對身體的適應,從心臟轉移到關注肌肉,例如粒線體發生了什麼事 ?

1967年 世界馬拉松最佳成績來到2:09 Derek Clayton

他的訓練方式也是跑…繼續跑…拼命跑吧!週訓練190-260公里 (作為第一位進入2:10 馬拉松的選手,他甚至還實驗性質嘗試一週跑250英里! )

Lydiard
Lydiard

1960-1980年代 Lydiard

他的訓練架構概況為,基礎週期高量有氧訓練,但不只是LSD 而是混合zone2-3 簡單說就是大量節奏跑訓練累積高量週里程,例如週 100英里 ,連田徑中距離選手也是(著名的選手 Peter Snell)

接著進行Hill training 轉換階段,在上下坡路進行訓練,以及一些上坡快跑等等,在這個上坡跑轉換階段,我的認知是進行基礎訓練與專項訓練之間的銜接,並且作速度訓練的準備。利用上坡進行彈跳訓練,以及下坡快跑(坡度不能太陡) 來提升速度,並且在平地進行衝刺,或許些許借助了活化增能的效益,來進行速度訓練組和。

有關上坡訓練週期,我並沒有找到非常統一的執行方式,因為看了一些資料顯示Lydiard 訓練系統是一個概念,也當然會因人而異來調整。這正如之前我對訓練系統的認知一樣,方法是因人、因時、因地等等而改變的。

山坡訓練之後接著才進行專項的高強度間歇訓練、衝刺訓練。

從Peter Snell 的一份訓練課表紀錄來看,他在專項、競賽週期的訓練(重要比賽三個月之前) 有著超頻繁的間歇訓練,有可能因基礎週期累積足夠的有氧基礎、軟組織耐受度才有辦法做到,或者說是基礎週期量雖大但強度沒有這麼高(偏向板塊週期 而非每個週期都包含高強度訓練的共軛模式) 才可以在短期塞進這麼多高強度訓練,不然可能撐不下去

Lydiard 的模式已經很貼近近代訓練的模式,包含了週期化的安排年度訓練,從高量中等強度,推進到減量高強度(貼近專項)

到了1960-1970 年代,耐力跑訓練的方式已近成熟,後續就是在細節上做一些微調,例如Bowerman 的easy 與 hard 交錯,符合運動訓練法,訓練適應原則中的超補償。我認為後續的訓練方法在同一個週期的訓練元素,也比較多元(間歇跑、長跑、閾值跑) 只是比例上會有差異

不同朝代的訓練法更迭

從1900初期訓練方法的更迭震盪大,前朝的訓練方式是高量,下一代就會有人提出少量極高強度,來回震盪到現代慢慢收斂,因為訓練強度、訓練量、不同的訓練元素都是必要的,只是如何拿捏分寸,在不同人、不同項目上進行調整。

現代的訓練真的有進步嗎?

看了過去的訓練,我認為在1960~1980這一段期間的發展,訓練方法可能已經趨近成熟使得後續的發展難以有革命性的突破,或許近代的成績進步更來自科技、運動科學的進步,例如鞋子、田徑場、營養與增補的發展,並且在運科方面則是讓選手與教練更知道目前的身體狀況 (檢測的方法與儀器) ,以上這些的進步進而讓訓練課表的執行更好,使成績能持續推進。

那麼我會怎麼看待訓練的設計 ? 從幾個面向思考

1.目標的項目
2.訓練的週期
3.訓練的背景 (過去如何練、傷病史)

還有切記自己是人,不要把自己當作機器,況且機器也可能會壞掉

 

 


政豪的中長跑競技夢工廠

丁政豪

因為熱愛跑步,為了追尋跑步的極限而受傷,因此踏上了跑步的修行者試煉。成為運動防護員、肌力體能訓練師、運科碩士,同時是依然懷著選手夢想的中長跑教練。

  • 師大運動競技運科碩士
  • 合格運動防護員Athletic Trainer
  • NSCA 肌力體能專家CSCS
  • NASM 矯正運動專家CES

追蹤丁政豪 Jheng-hao Ding 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