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剛過,相信大家都跑了長跑。長跑對於個人來說,是一週中最重要的訓練沒有之一。原因很簡單:馬拉松的本質就是長跑。
拋磚引玉一下,說明一下我自己長跑訓練的理解,希望對跑步新手有幫助,有什麼建議也歡迎提出。
1. 初學者的長跑
初學者對於長跑練習,目標應該擺在總距離及總時間,而把配速的要求稍微降低。這是因為對於毫無底子的初學者而言,培養「持續跑動」的習慣跟能力什麼都重要。
另外一個解釋則是,如果你連預計的距離 (20 公里) 或者時間 (2 小時) 都沒辦法達成「慢速跑完」的要求,那代表你的有氧基礎還有再加強的空間,而在那之前,不要妄然加速。
2. 漢森的長跑
漢森訓練的重點是 fatigue training (疲勞訓練) 即每一個訓練都是在 80-90% 的恢復程度下完成的,與其說是「馬拉松開始的 26 公里」漢森長跑的跑感更像是「馬拉松最後的 26 公里」。在進階課表中,你只會看到 16 miles (26 公里) 的長跑要求。
然而隨著等級提升,這個距離本來就會隨之增長,這是因為跑者本身能力增加的關係,即使跑更長的距離,所需要的時間也不致於增加太多。
跑量的累積、長跑的距離、與跑者的實力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例如全馬 2 小時 40 分的跑者 A,長跑都跑 20 mile (32 公里), 跑者 B 看了也想學。
但在跑者 A 的 Long 配速下,只需要花 2 小時 10 分到 15 分就可以完成訓練,而對於全馬四小時的跑者 B,跑同樣距離則是會花上 3 個小時,對於 B 來說強度太高、且事後要花大把時間才能恢復。
3. 長跑的基礎
我讀過一篇論文,主要在談乳酸堆積跟跑步表現的關聯(其實不真正是乳酸,不過深入探討太花時間,就假設是乳酸好了)。長跑的前段 40-50% 的時間,身體都是處於消耗醣源、並且緩慢累積乳酸的時刻。等到過了 1~1.5 小時,你的雙腿感到疲憊,肝醣開始不足,這才是真正在訓練身體燃燒能量以及維持強度的時刻。
白話文就是:前面的一半都是在堆疲勞跟燒能量而已,重頭戲是後半段!
這就是為什麼你跑場馬拉松,前半馬總是覺得很容易,然而後半馬就像是全然不一樣的世界,因為你沒有準備好、不習慣這種情況。
我的訓練習慣是,剛開始時慢一點無所謂,例如花 2~3 miles (3~5 公里) 暖身,速度可能是慢到可笑的 8:30/mi (5:16/km), 等到身體暖開了,再進入 Long 配速 6:30/mi (4:02/k) 巡航 10 miles (16 公里)、直到完成 70% 的距離後,還能進一步進入 Tempo 配速 5:45/mi (3:34/km)。
這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還是 20 miles @ avg. Long Pace, 實際上卻包含了不同配速下的變速及定速能力,整體訓練效果就很高。
跑者一旦對穩定長跑 (Steady Long) 駕輕就熟,長跑的變化型還能有很多,例如 Long + Tempo (漢森的菁英課表) 或者 Long + Fartlek (Hudson 的愛用課表). 這些都是要求你在「相對慢的配速開始,累積一定程度的疲勞後,一口氣進入強度課表」的訓練方式。
所以 Long Run 並不只是 LSD (Long Slow Distance), 還可以是 Long w/ Fartlek (融合法特雷克), Long w/ Strength (融合力量間歇), Long w/ Tempo (融合配速跑), 甚至是 Hill Long Run (山坡長跑) 也算。
當跑者基礎能力越好,能嘗試的課表跟變化當然就更多,穩定慢速跑 (LSD) 只是其一而非唯一。
4. 長跑的準備
如果上面看起來很難,那就記得這一段就好。
就像一開始說的,長跑對我來說就是一週最重要的練習。所以我會調整飲食,包括:前一日不喝酒、不吃辣、不吃炸物、調高澱粉比重 (60%-70%) 並進行微超補;Friday night 拒絕聚會、早點睡覺、週六早上提前 1.5 小時起床進食、能量膠有時也得捨得吃。
發現了嗎?這就跟我在馬拉松比賽日的準備很像。
長跑跑得好不好,不是只看單一 log 而已,更包含跑前中後的準備、恢復。你有多看重訓練,自然就有多看重比賽。當你把訓練當作比賽一樣認真看待,把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步驟做得滾瓜爛熟。那真正到了比賽日,你就能說服自己:
#反正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