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你的速度 耐力運動員衝刺最後一圈

0
4613

在長距離賽事中,全力衝刺似乎無關緊要,但在新研究的科學導向提出了『速度儲備』的概念。

照片來源:outsideonline.com
照片來源:outsideonline.com

在耐力運動領域有一個常存的事實:力量就是速度。按其觀點來看,最快回到終點的跑者不一定是短跑表現最優的選手;他們是有氧能力最佳的人,因此在比賽結束時的精力仍有餘力。儘管是如此說法,卻不總是正確的。

在1971年赫爾辛基舉行的歐洲錦標賽,著名的英國長跑明星Dave Bedford(戴夫·貝德福德)當時參賽了一萬米競賽。不到三周前,他才跑出了27分47秒衝撞歐洲紀錄,成為歷史上繼澳洲好手Ron Clarke(羅恩·克拉克)以來第二個打破28分鐘的人。但他有一個潛在的劣勢,戴夫·貝德福德不擅於尾段衝刺,如果競賽節奏太慢,可能在賽事末段會跌落凸台。

照片來源:Running in Cork, Ireland
照片來源:Running in Cork, Ireland

為了確保這種情形不會發生,戴夫·貝德福德在起跑時氣勢驚人,在13分54秒完成了五公里,把節奏維持在28分以下的配速。儘管他引領在前,但狀況似乎慢慢地浮現,身後的跑者們預謀攻擊。最後的三百米,跑者們追擊出去,芬蘭的好手Juha Väätäinen在最後一圈跑出53.8秒並奪下優勝。前五位選手最終都打破28分紀錄,而戴夫·貝德福德則跌落第六名。

https://youtu.be/mwyA3sfEED4

針對這種尾段的衝刺問題,在哥倫比亞大學展開研究的Gareth Sandford(加雷斯·桑福德)提出了『速度儲備』這樣的概念,他談到即使是耐力成份居多的比賽中,最高速度也會是影響關鍵。

加雷斯·桑福德重點研究了專攻800公尺的跑者,他認為這個距離是座落在速度與耐力的交會點。為此我們先提出定義:『無氧速度儲備』是指『最快的有氧速度』到『最高衝刺速度』的範圍。最快的有氧速度可以解釋為最大攝氧量的速度。而最高衝刺速度則是用雷達測速器,讓跑者進行50公尺短跑,或是利用圓錐筒標記50公尺的最後15公里與終點,決定這15公尺的平均速度作為最高衝刺速度。然後,你將這兩個數據做出比值,用『最高衝刺速度』除以『無氧速度儲備』。在桑福德研究中19位來自五大洲的中距離菁英運動員,他發現比值在1.40-1.65之間。

有趣的是,有些跑者縱然訓練、生理指數不同,但依舊能跑出類似的成績。

譬如在今年杜哈田徑世錦賽跑出1分42秒34締造了美國紀錄的多諾萬‧布拉齊爾(Donovan Brazier),他指出自己最長的跑步距離只比12公里長一些。相比之下,每周跑70英里,長距離跑到22公里的尼克·西蒙德斯(Nick Symmonds)在2012年奧運跑出1分42秒95。速度儲備的比值量化了這層差異:在桑福德所有的樣本中,所有專攻400公尺、800公尺的跑者(如Brazier)的比值都在1.58以上,而800公尺、1500公尺以上的跑者(如Symmonds)比值都低於1.47。而純粹的800公尺選手的比值在中間水平。

兩位在800公尺跑出相近成績的運動員,需要的是不同的訓練。有速度的跑者在面對例如節奏跑時會導致壓力值提升、而且恢復效率較低,因此他們需要低劑量,不頻繁的訓練。而耐力運動員隨著訓練逐漸發展並更為強壯,可以跑得更多,跑得更為頻繁。不難想像,位於光譜兩極的兩位跑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但對於中距離的運動員來說,情況不甚明顯。由此,測量速度儲備對教練來說提供了一個訓練的觀念。加雷斯·桑福德認為『速度儲備』有用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它強調了最大速度的重要性,而這是耐力運動員容易忽視的重點。一開始戴夫·貝德福德的例子,他的最大速度也不足以匹敵Juha Väätäinen在最後一圈跑出53秒8。

最大速度的提升有直接的好處。但它也有間接的幫助,最大有氧速度可以反映出心肺健康狀況,但短跑速度取決於跑者對地面施加力量的方式。跑者可以透過全力衝刺、增強運動或是阻力訓練開發它。其結果不只是增強了衝刺能力,也可以在生理上有所進化:例如肌腱變得更強壯、更好的神經肌肉傳導,而且讓你的慢速度跑變得更有效率…等等。

內容來源:ncbispeedreserve

【延伸閱讀】

以衝刺訓練建立你的速度

全年保持速度訓練 向長青組田徑優勝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