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全新體育文化 英國奧運的致勝法則

0
291

運動是如何發展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運動(sport)這詞源於古法文「desport」,意思是「休閒」,最古老的定義出現在 1300 年左右,指的是「逗人開心」、「讓人放鬆」、「助興」、「有趣」的活動。也包含「慰藉、安撫、暖心」等意思,但這些不再和今天的運動有任何交集。隨著時間推移,運動分成了兩大領域:一是休閒運動,延續了運動作為休閒、嗜好、娛樂的初衷。二是競技運動,不斷挑戰人類的極限,誰最快、最強、最好,以及愈來愈受到商業力的左右。競技體育商業化在全球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產業。鉅額的國際贊助合約讓贊助商的品牌被數百萬觀眾看到,也將品牌與英雄完成的勝利偉業聯想在一起。

照片來源:bbc
示意圖 照片來源:bbc

商業化與層級分明這兩個現實,意味著競技運動隊伍與組織必須在短期內拿出傲人戰績,才能倖存:要嘛符合資格,取得政府相關的資金;要嘛爭取到企業的商業贊助以及頻道授權合約。誠如麥可.哈金森對英國自行車國家代表隊的結論:「這是團隊要面臨的艱巨挑戰,目標是讓全隊拿到獎牌,而不是幫其中任何一個人發揮到淋漓盡致。這裡是達爾文的世界。」

英國奧運代表隊在 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灰頭土臉,只拿下一面金牌,在全球的獎牌數排名屈居第三十六名,堪稱國恥。英國奧運到了危機的地步,需要再次找到致勝的解方,因此政府實施了一套新的制度,將長期持續資助與投資奧運,以及聚焦於培養選手「贏的心態」。

奧運運動項目若要申請補助,只要符合以下簡單的條件:贏獎牌,領補助;沒獎牌,沒補助。當局成立了英國體育委員會(UK Sport),負責監督資金發放,並追蹤奧運與帕運選手的表現。體育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公開聲明,毫無顧忌地大膽宣布,任何代表隊在第一輪比賽慘遭淘汰,或是任何一位選手沒拿到獎牌,將無法再獲政府補助。這個當時被誇為「絕不讓步」的政策,暗示英國的心態將從「輸也無所謂」(plucky losers)轉變成「凱旋歸國的英雄」。自此,奧運一切向成績看齊。說穿了運動不就是這麼回事嗎?不過咸信一切由此開始變調,導致問題叢生。

照片來源:bbc
示意圖 照片來源:bbc

自那之後,英國的獎牌數量突飛猛進。在 2012 年倫敦奧運,拿下了二十九面金牌, 2016 年里約奧運的金牌數高居第二。照上述的衡量標準,證明這個制度交出了輝煌成績,致勝配方的確達到預期效果。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獲得的獎牌數量被密切關注,但獎牌怎麼到手,背後的故事鮮少被考慮或檢討。奧運成績由衰而勝逐漸好轉之初 ,大家鮮少討論背後的文化現象。但是不久之後,有關霸凌、缺乏心理安全感、虐待、騷擾、憂鬱等傳聞開始頻繁見諸新聞,尤其是在 2016 年里約奧運前後時期。

里約奧運之後,英國體育委員會執行長麗茲.尼可爾(Liz Nicholl)公開坦言,顯著的文化問題已浮出檯面,承認「一些奧運與帕奧項目,以及其他運動項目,出現了完全不當與不可接受的行為。每個個案本身讓人深感不安,整個系統都感受到了衝擊」。多個圍繞「恫嚇文化」打轉的指控引起社會關注。「有毒風氣」、「恐懼文化」等現象出現在自行車、雪車等運動項目。外界指控體壇明顯看不到領導力、文化架構、講究價值的制度。

國際上也看到同樣現象,競技運動項目的成績取得顯著進展,但是隱匿毒瘤任憑他們為非作歹,例如美國體操隊一名隊醫捲入多起性虐待案件,以及俄羅斯體育協會被控系統性地使用禁藥。

事情曝光後,監管單位與體育組織了解到,運動員致勝的方式確實重要,也意識到他們該有的責任。一些代表隊公開改變了他們的語言與方式。英國、加拿大、澳洲、美國紛紛開始明確表態,強調要擺脫「一切向獎牌看」的做法與路線。美國奧運委員會在 2020 年改變了美國奧運代表隊的宗旨與使命,將重點放在「技能持續保持競爭力、身心持續健康」的目標。率先實施的做法是,身心健康與運動成績並重。加拿大奧運代表隊則更進一步,重新定義奧運的價值,指出「透過準備、競賽、團隊合作學到的生活技能與經歷的體驗,遠比任何獎牌更有意義」。

這呼應了現代奧運之父德.古拜坦的初衷。當然,唯有努力將這些價值觀付諸實踐,才能真正決定未來的競技運動會與今日的樣貌有何不同。這需要時間,也需要教練、領導階層、運動員等所有人的努力,共創全新的體育文化,讓其中每一分子都能努力成為頂尖。

文章來源:
長勝心態:贏家不是一時得勝,卻輸掉人生!成功是慢慢存、可持續終生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