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動機你為何而戰 運動員的心理課題

0
411

沿著曼哈頓的哈德遜河旁有許多小公園,貫穿整個島嶼。對於一個到處都是水泥、人行道和摩天大樓的島嶼來說,它是逃離城市生活喧鬧的必要場所。每當有運動選手來到鎮上,與該地區十支職業運動隊伍中的任何一支比賽,或者與我合作的商業領導人來紐約開會時,這都是一個很方便的地點,可以面對面交流。我總是帶著客戶沿著哈德遜河散步,會選擇走路是因為以我的經驗,人類在移動時比較容易敞開心扉。此外,新鮮空氣和運動從來沒有壞處。

照片來源:ABC News
照片來源:ABC News

有一次,一個客戶介紹我給他在 NHL(國家冰球聯盟)第二年的隊友。多年來,馬特一直是隊上的重要人物,但現在他陷入困境。他在 NHL 球隊從明星球員淪落到平庸的中下層。我們沿著河邊走了大約二十個街區,談論他的未來,然後決定在二十六街碼頭的長椅上休息一下。

我們坐下後,我傾身向前問他:「你知道蝙蝠俠是為了『正義』而戰的嗎?我想知道,你為什麼而戰?」

「這是什麼意思?」他回答。

「過去的二十分鐘裡,我就像要拔獅子的牙齒一樣,一直嘗試讓你說出,你真正想從職業生涯中得到什麼。你剛剛告訴我,你覺得你太受困於自己的腦袋,所以讓夢想溜走了。就我個人而言,這種事會讓我很生氣。一想到我為了來到這裡拚死拚活所做的一切,全被我腦子裡的一團狗屁思緒毀掉,那會讓我很火大。所以我們要想想,你為什麼要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呢?你為什麼而戰?蝙蝠俠在目睹父母死於罪犯之手後,開始為正義而戰。我們為之奮鬥的東西可能是正義、榮譽、公平、家庭、社區、宗教、我們的名字,甚至是我們的創意才能。所以,你呢?」

他坐在長椅上,身子往前傾,兩肘擱在因打曲棍球而粗壯的大腿上,盯著河面上的渡船,停頓了好久之後才說:「自尊。」

「為什……」我還沒來得及問完這問題,他又繼續說下去:「為了證明俄亥俄州我出身的那個無名小鎮也有人能夠成功。把史丹利盃帶回我們那破爛的社區冰球場。」

「噗,什麼老掉牙的理由,這我以前也聽過。」我回嘴。

「去你媽的。」他很快回應,而且非常生氣。「你為什麼要說這種話?你不是應該來幫助我,而非貶低我的嗎?」

「馬特,你現在湧上來的那些感覺,是什麼?」

「超不爽。」

「很好,不要忘記它。因為就我所知:每一次你在冰上未能竭盡全力的時候,你都帶著這種情緒。當你沒有發揮出水準時,你就會把這種『不爽』指向自己。我的工作不是做你的好朋友,是要幫助你發揮表現,有時這代表著我要挑戰你。」

在前一章裡,你剛剛承認了自己想要什麼。很好。現在,你是否感到一股強烈的情緒拉向你想要的東西?你是否覺得自己充滿動力要繼續追求,沒有什麼能阻止你,沒有什麼能阻礙你?它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們就有麻煩了。

照片來源:lithub
照片來源:lithub

大屠殺倖存者和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Frankl)曾經寫道:「生活從來不是因為環境而變得難以忍受,只是因為缺乏意義和目標。」

漫畫書中的超級英雄、電影和文學作品中的偉大人物,他們似乎都在為比自己更重要的東西而戰。即使是那些出於自私的原因開始做好事的人,最終也會在他們的努力中找到更深的意義。它賦予那些努力、奮鬥和挑戰一種更崇高的目的。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對「幸福」的執著導致人們感到空虛。在 2013 年《正向心理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和他的同事發現,只是為了個人樂趣而從事活動的人,缺乏生命的意義感。另外一份研究,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史蒂芬.科爾(Steven Cole)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進行,發現比起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生命中找到更深層意義的人,他們的免疫系統更強壯。這顯示如果你想追求某個目標,從你的努力中找到更深層的意義,真的能讓你更有力量。

《另我效應》作者 Todd Herman 照片來源:capitalism
《另我效應》作者 Todd Herman 照片來源:capitalism

你必須感覺自己被拉著,就像你站在一條單向的傳送帶上,沒辦法阻止自己被吸引去你的非凡世界裡。如果你缺乏強烈的情緒共鳴,或是對非凡世界漠不關心,那麼……你為什麼要踏上這趟旅程呢?為什麼要為一個你只是大概、好像、或許想體驗一下的世界建立另我呢?

「情緒是設定大腦最高層次目標的機制,一旦被某件事觸發,情緒就會進而觸發一系列次目標,而這些次目標,就是我們所謂的思考和行動。」哈佛大學教授與知名認知科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解釋道。

換句話說,情緒驅動我們的行動。對你不感興趣的事情採取行動,是近乎不可能的事。

除了採取行動,你對想要的東西產生的情緒共鳴,對你為什麼要創造這個另我的情緒共鳴,也是你的動機。動機(motivation)這個詞來源是拉丁語 motivus,意思是「推動的原因」。

做為一名心理教練,有一件事是我無法幫忙的,就是動機。我碰不到它,這是少數幾個沒人能教你或幫你創造的東西,所謂的未知因素。我不能讓運動員在凌晨四點起床進行訓練或衝刺;我不能讓一個創業家自己想要創業,或在遇到困難時堅持下去;我不能讓一個人瘋狂想要達成自己的目標,從而驅使他們去克服任何障礙,無論多麼困難或代價多高。

喬納.雷爾(Jonah Lehrer)在他的暢銷書《我們如何決策》(How We Decide)中,闡述了理性取決於情緒。能讓人產生驅動力的是感覺,而不是智識。雷爾指出:「情緒(emotion)和動機有同一個拉丁字根 movere,意思是『移動』。這個世界充滿各種事物,是我們的感覺讓我們從中做出選擇。」

你必須在內心找到這種動機,而這種動機通常來自與我們想要的東西有情緒方面的連結,除此之外其他的東西都不重要,這是我們存在的核心目的。我們必須繼續探索,必須進入我們的非凡世界,無論代價、可能性和結果會是如何。

內容來源:另我效應:用你的祕密人格,達到最高成就

【延伸閱讀】

蕭昱談鐵人三項教練:不只訓練,更多是心理的微妙關係

相信過去的訓練 馬拉松賽前的心理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