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黑跑步不健康的言論 從來都不會少過

0
251

中國馬拉松跑者『黨江濤』在 32 歲青壯之齡驟然逝世,引發眾人喧嘩與議論紛紛,擁有馬拉松 2 小時 35 分成績的他,死因第一被指向的就是『疑似長期高強度訓練惹禍』。於是乎,為追求馬拉松成績的跑步運動就成為眾矢之的。儘管憾事已然發生,卻仍有不同的聲音:一是究責媒體不應該為求點擊量而把死因歸咎單一問題。二是許多教練與跑者針對黨江濤的訓練量與強度做細微的拆解。三是提供普羅大眾人們對於健康跑步的建議。

圖片來源:https://www.woodlandsheartinstitute.com/
圖片來源:https://www.woodlandsheartinstitute.com/

事實上,根據運動醫學與心臟醫學研究早已指出,因為耐力運動而發生心臟驟停、死亡有其些微的相關性,卻非因果使然。而因為長期不運動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卻有相當大的比例,可說是互有因果。整體而言,跑步仍是一項利大於弊的運動。本文倒不是去談運動的好壞問題,反而是想祛魅(除魅)。黑跑步的言論從不曾少,即便隨醫學的進步與發達,有些黑論早已被澄清,但其留下的印記仍牢牢地烙印在傳統觀念裡。

來源:TOPick - 經濟日報
來源:TOPick – 經濟日報

今年 1 月份發布於運動醫學的一項敘述性回顧作結,提供了『馬拉松訓練和跑步對不同器官系統的益處和風險的主要發現』。

跑步嚴重損傷膝蓋

跑步傷膝蓋是第一普遍的黑言論,即便到了 2025 年全民跑步的時代,如此構想仍然深植人心。學有經驗的醫療人士以及『久病成良醫』的跑者會告訴你:自跑步發生的膝關節疼痛,通常是由於肌肉不平衡、肌肉不足引起,而不是該項運動使然。

我特別喜歡一則 2020 年針對馬拉松新手的一項研究: 44 名新手跑者實際躺上核磁共振設備進行診斷評估,這些新手經歷了四個月的標準化訓練計劃,確實在跑完馬拉松後兩週,膝關節經過 MRI 診斷仍有一些損傷,但在後續的追蹤檢測,幾乎所有人都在馬拉松賽後,六個月內陸續都持續恢復──跑步完之後的膝蓋損傷是短期效應,隨著恢復與時間推移,反而是對膝蓋及周邊的肌肉更有幫助。

有路跑運動教練表示過,跑步傷膝蓋的前提是,肌肉的不平衡導致跑姿錯誤、過高的強度或者是過量的訓練量,或者是在跑步之前沒有做好、落實熱身運動。

長跑導致心臟問題死亡機率高

跑步對心臟的益處自然不在話下,那麼就談談跑步之於心臟的損傷之處。

在《應用生理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發佈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員招募了一組健康的年長男性,每個都是百馬俱樂部的成員。在健康查檢之後,其中有一半的年長運動員,出現了心肌纖维化、疤痕現象。菁英運動員也有同樣狀況。而在《歐洲放射學雜誌》也有一項心臟磁振造影對馬拉松運動員的心肌纖維化的應用診斷,結論是 74 名跑者中有 8 名(佔11%, 7 男 1 女)患有局部心肌纖維化,較高的訓練負荷可能是選手心肌纖維化的因素之一。

然而,實際因為心臟問題而在馬拉松、半程馬拉松上猝死的比例算高嗎?在 2025 年三月份《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一項自 2010 年至 2023 年間,針對超過 2931 萬人的調查,結論相當明確。在美國長跑賽事共 29,311,597 名參賽的選手中,有 176 人發生心臟驟停(127 人為男性,19 人為女性,30 人追蹤性別不及)。此數據與 2000 年至 2009 年相比,心臟驟停的發生率保持不變。而 2010 年至 2023 年間,因為心臟驟停而導致死亡人數,比例約為每十萬人中有 0.20 人因心臟驟停而死亡。

以今年 1 月份發布於運動醫學的一項敘述性回顧『馬拉松跑步的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作結。這是一篇由瑞士伯爾尼大學復健與運動醫學中心、希臘雅典西阿提卡大學健康與護理學院、布爾諾理工大學體育活動中心、瑞士蘇黎世大學保健研究所等調研回顧。整體團隊調研了 1021 篇文章,其來源包含 PubMed、Scopus 和 Google Scholar ,最後被納入本篇回顧的僅有 329 項研究。這是一篇宏大且廣博的綜合性回顧。

綜合評論,儘管跑步、馬拉松訓練有其好處,也有難以避免的風險,但整體而言,無論對競技選手或是休閒跑者,馬拉松訓練對於人體健康和個體器官系統來說整體上是安全的,其正面作用大於任何潛在危害。

 

【延伸閱讀】

運動猝死風險你我都有可能 不可忽視的心律監測

全台推行走跑、戶外運動 打造運動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