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越野跑與超馬最容易被人誤會的地方,你中幾個?

0
11

根據世界田徑協會的數據顯示,過去25年裡,越野跑及超馬報名率正以每年穩定成長14%的速度往前邁進,那麼~跑慣半馬全馬的你,也試著挑戰越野跑或超馬了嗎?對比起一般賽事的路況,越野跑充滿野趣與未知的挑戰、超馬拉長了距離,策略勢必與全馬會完全不同,相當適合喜歡突破、挑戰的你一起來試看看。

圖片來源:Pinterest

而隨著越野跑及超馬越來越多人投入,有一些容易被誤解的地方必須提出來好好討論一下,說不定這些誤區也是你目前心裡擔心著的呢!一起來盤點一下,順便把觀念好好疏通吧!

#1:越野跑和超馬訓練會讓你速度變慢?!

這應該是最常見的誤解。

如果當你完全捨棄速度訓練,完全專注地訓練徒步登山或低強度有氧時,確實很可能造成速度下降的現象(儘管對於不容易維持訓練習慣的跑者來說,專注在有氧訓練上仍有機會提升體能)。然而,在進行越野或超馬的訓練過程中,如果有保留爬坡加速、區間跑、乳酸閾值到半馬強度的跑步訓練,甚至是維持馬拉松配速的節奏跑,也是能夠增強體能與肌力的。

隨著比賽接近,訓練應更具針對性,因此,對於以長距離為比賽目標的選手,高強度的速度訓練應該要逐步減少。但即便是訓練超馬,維持跑步頻率與跑步經濟性仍然是最重要的,就像馬拉松選手藉由乳酸閾值訓練讓馬拉松配速變得「輕鬆」一樣。

#2 想要好好訓練,非住山裡不可

我們刷IG時會以為很多國外的越野跑及超馬運動員好像都住在山上?那我們想好好訓練,是不是也要…

不用的,真的不必搬到山上住。當然,如果你預備參加較高強度比賽時,若可以在接近比賽地形訓練環境裡練習會更加有優勢,但多數業餘跑者並不住山區,舉例來說,2016年Western States 100冠軍、九次完賽者Kaci Lickteig 就一直住在內布拉斯加州——一個地勢平坦的地區。她個人強調,她以閾值訓練和高跑量以彌補缺乏高地的訓練環境。

所以,當你住家附近沒有山可以訓練時,也可以這樣做:

  • 跑步機:設定坡度從6%逐漸提升至15%,從20分鐘延長至60–80分鐘
  • 居家週邊:找有坡度的橋或停車場,可反覆跑上跑下
  • 重訓:針對股四頭肌訓練,如在長跑前或後進行重量訓練
  • 大型建築:利用體育館的樓梯,進行上下坡或樓梯的訓練

若你有比賽的計畫,適應即將來臨賽事的特定地形是很重要的事,但如果目前仍然沒辦法以等同的環境做訓練,那麼每週一次的越野長跑對你來說也是不錯的訓練方式。都市跑者可以隔週安排一次到郊外跑越野,其餘時間輔以坡道跑步機訓練——雖不至於完美,但仍足夠有效。

#3 想跑越野,必須先跑過超馬?!

不是的,越野跑就是越野跑。超馬指的是超過42.195公里的賽事,且不限於越野,超馬也可以在公路、碎石路、甚至山路中進行。

但若你剛要進入越野這道門,建議先從5K或半馬的距離開始,依個人訓練狀態來選擇適合的地形,覺得上手了再慢慢拉長距離,其實,短距離的越野比賽對速度及跑步經濟上來說都是大有幫助的,對公路比賽也很有助益!

而根據 RunRepeat 與 世界田徑協會 的統計,目前越野賽最多人參加的距離是5K,其次是10K。雖然5K越野賽的整體比例從2000年的75%降至2022年的45%,雖然越野賽事距離越來越長,但這不代表我們不能從短距離開始跑起。

如果你想跑長距離,但對有難度的地形很不熟,仍是建議先選難度低、坡度少的賽道,建立信心也較不會被關門時間逼迫。

#4 公路或小徑只能二選一?

某些專業越野跑及超馬跑者,會將他們的時間分配到同一個賽季,先花一段時間進行高強度5K,然後再投入長度與熱情,很多世界頂尖的越野與超馬跑者,其實一年中也會安排公路賽。例如荷蘭長跑選手Nienke Brinkman,先以2小時22分51秒打破荷蘭馬拉松紀錄,又奪得2022年歐洲田徑錦標賽馬拉松銅牌,之後再轉戰山賽並拿下Golden Trail系列總冠軍。

這樣的安排也適用於業餘選手,交叉訓練不但可避免運動傷害,還能讓不同肌群都獲得訓練,降低倦怠感,建議在準備越野賽時,可以先安排一場公路比賽,透過乳酸閾值訓練、爬坡訓練等提升體能,再進入超馬訓練期,這不但提升生理層面的能力,也有助於心理建設。

訓練若有計畫,其實完全可以同時兼顧公路與越野。不用把自己侷限住,依照興趣與內心所嚮往的路線選擇賽事就對了。

#5 下坡就是大魔王?

很多剛入門的越野跑者對技術性下坡感到恐懼,不諱言的,「如何下坡」的確是非常需要練習的技巧,編者正是因為沒有好好練習,以致於下坡時不慎傷了膝蓋,花了將近半年時間復健(悲)。所以,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小徑下坡開始練習正確姿勢:

  1. 腳踝前傾配合地心引力
  2. 大腿放鬆
  3. 步伐短小,保持重心在腳下
  4. 打開手臂協助平衡

熟悉這些動作後,再慢慢進入技術性更高的地形,目標是「流暢地跑過去」,而不是走走停停或側邊繞,也可以請有經驗的朋友帶你跑,看他如何選擇路線。重點是,在跑步的過程中,要保持將視線落在腳前方約30公分處,不要一直低頭,務必要留意前方路況;若你常被樹根或石頭絆倒,建議可以額外訓練脛前肌與腳趾抬舉肌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靠牆站立,腳尖抬起做15–20次,之後可加上坡度板增加難度。

另外,合腳的越野跑鞋也很重要,建議去實體店面試穿。可以選擇比公路鞋小半號、厚度更低一點的鞋款,因為穩定性會更好。

#6 為了跑好超馬,必須堆高週跑量?!

不不,這是最常見、也最不必要的迷思之一。

不需要每週跑160公里才有資格參加50公里、100公里,甚至160公里的比賽。雖然有些高階選手會安排極高週跑量(而且恢復能力超強),但這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也不一定適合你。在訓練安排中,更重要的是總體負荷管理與多樣性,這包括:

  • 跑步機或戶外的長上坡訓練
  • 長時間健走訓練(EX.負重健走,特別要練爬坡)
  • 自行車或登山健行等交叉訓練

這些都能在不額外增加關節負擔的情況下,提高你的有氧耐力與比賽適應性。此外,關鍵在於你的長距離跑的品質,這遠比你堆高總里程來得重要,與其關心總跑量是多少,不如確保你:

  • 持續累積週期性長距離跑的時數
  • 熟悉賽事地形類型
  • 練習比賽補給與配速策略

若能在每週加入1-2次有品質的長距離耐力訓練,並妥善安排恢復週與交叉訓練,即使總跑量不高,也能成功完成你的超馬比賽。

寫在最後

因為不了解而誤解是很常見的,如果這篇文已經解開你的疑惑,是不是該準備好裝備,開始來訓練啦?重點是,如果你跑坡度比較陡峭的路段一定會提高訓練負荷,跟平地跑相比,會更需要恢復時間;結論就是,每週最適合你的跑量,就是讓自己能保持健康、快樂,跑完還充滿自信的,這就是最佳跑量!

文章來源:trailrunner

【延申閱讀】

TNF100 臺北越野跑挑戰賽 江晏慶王南評分摘男女優勝
讓腿腳更軟Q的方法?試試看這十款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