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馬拉松訓練系統(或訓練流派)對於週末長距離課表(Long Run)的距離與時間規劃差異頗大,主要取決於該系統的核心理念:有些強調總時間、有些注重距離,還有的重視配速變化。
坊間的訓練流派何其多,我們就以三門台灣較為熟悉的訓練系統為準,找出其中的差異與集合,希望讓跑者的訓練能有所依循,知道自己怎麼練、練甚麼很重要。
首銜當然是知名的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運用以跑步強度區分包括 Easy (E)、Marathon (M)、Threshold (T)、Interval (I)、Repetition (R) 等專業科學術語為眾人皆知,其中長跑屬於 Easy (E) 強度,僅區別在於「距離或時間上的延長」。
Daniels Running Formula(Jack Daniels 系統)
- 距離 / 時間安排:
- 最長長距離約 32 公里(20 英里)
- 或約 2 小時 30 分鐘左右(已先到者為主)
- 週末課表頻率:通常每週一次長跑
- 特點:長距離配速多落在 E pace(輕鬆跑)
- 理念:避免過長距離導致恢復時間過長,保持訓練品質與週期穩定。
在台灣出版好幾本書的漢森訓練法,依循丹尼爾博士的研究成果,也把長距離訓練約莫設定在 25-26 公里左右。為了不讓長跑日影響恢復、甚至嚴重影響後續的訓練。
Hanson Marathon Method
- 距離 / 時間安排:
- 最長長距離僅 25-26 公里(16 英里)
- 時間約 2 小時 – 2 小時 15 分
- 週末課表頻率:每週一次長跑,週間會有中距離跑(10–16 公里)累積疲勞
- 特點:強調「累積疲勞」(Cumulative Fatigue),讓長距離在已有疲勞的狀態下完成。
- 理念:模擬馬拉松後半段疲勞感,避免過長距離造成恢復困難。
紐西蘭長跑教練 Arthur Lydiard 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田徑教練之一,並因推廣跑步運動使其在體育界普及而備受讚譽。他的訓練方法以強大的耐力基礎和周期性訓練為基礎。
Arthur Lydiard System
- 距離 / 時間安排:
- 長距離常為 2 小時 – 2 小時 30 分
- 高階選手可達 32–35 公里
- 週末課表頻率:每週一次或每 10 天一次長跑
- 特點:基礎期大量長距離慢跑,後期轉向專項速度與節奏,穩定跑。
- 理念:以時間為主,主要是累積「有氧耐力」,速度其次。
由此,我們可以求得一個大概的數據:
- 以時間為依據,盡可能是以 2 小時到 2 小時 30 分
- 以距離為依據,盡可能是 32-35 公里左右
- 時間或距離,也可以是先到者為主 (教練或另有指示)
根據馬拉松訓練經驗與資料,最大訓練量期約莫是安排在賽事回推前兩週、 前三週,可以安排進行兩到三次的最大長距離課表,讓身體適應長距離,由此就可以進行兩周、三週的減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