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浪(surf)是波里尼西亞人的一項古老文化。歐洲人最早目擊衝浪是1767年由Dolphin的船員在大溪地所記錄。之後James King中尉於1779年庫克船長死亡時在庫克船長的日誌亦記載了衝浪的藝術。
衝浪歷史圖片(影像擷取自 surfingforlife 網站)
衝浪歷史圖片(影像擷取自 surfingforlife 網站)
近年來的衝浪風氣盛行,越來越多女性體驗過衝浪運動後愛上,開始覺得衝浪這運動看似困難其實相當有趣,每道浪都會是不同的挑戰,當然,不管是任何運動項目,想追求更進步的境界,必定要先了解運動基本的配備。從衝浪板來說就分為『長板』及『短板』區分,長板是提供初學者最容易學習的『練習板』,顧名思義,長度是區分的主要因素之一。最主要的差異在於板子長度及浮力,衝浪板9呎以上稱為『長板』適合初學者,衝浪板7呎以下稱為『短板』屬於技術型浪板,衝浪板則是衝浪的基本配備。
衝浪運動過程是不使用任何機械式動力,動力來源來自於划水與浪、氣流為動力,產生能量流動,不同浪況所產生的推動力,其感覺如同人體要墜下跌倒,故只要掌握波浪起伏推動原理,熟練划水的技巧,便可乘馳衝浪板於海洋中。
當然也有人會問:不會游泳可以衝浪嗎?
可以,當然也建議初學者剛開始學衝浪先在白浪花開始學起,雙腳能踩到底為佳,避免初學者剛開始不適應海域而緊張。
第一 讓初學者衝起來比較安心(也能穿救生衣,這是少數人)。
第二 因白浪花推動力小,能讓初學者順利站起來機率也大。
基本衝浪配備
想學衝浪首先要了解衝浪裝備,初學者入門衝浪配備有「衝浪板、腳繩、蠟塊、FIN(鰭)、防磨衣」。
圖一:衝浪板(影像擷取自 北岸衝浪世界)
初學者學衝浪較建議優先選擇長度9尺以上的衝浪板,主要對初學者來說穩定性高,容易上手,划水或是平衡能夠讓剛開始入手的學員來說較能快速的體驗到衝浪樂趣。
圖二:腳繩、腳踏墊
選擇幾尺衝浪板長度就選擇什麼尺寸腳繩,腳踏墊就無區分,從事衝浪運動唯一能保證你生命安全的配件,當你落水時,可藉由腳繩尋回你的衝浪板,因此如果衝浪時忘記帶腳繩,就不建議初學者下水!
圖三:蠟塊 (影像擷取自sticky bumps wax官網)
不同季節使用不同底部臘塊,台灣夏天天氣較濕熱建議使用蠟塊時在冷氣房打蠟,蠟分很多種,最重要的就是『底蠟』,底蠟通常都是很硬,冬天較冷可以不用在冷氣房中打蠟,打蠟過程以輕柔方式打轉,先打底臘在打面蠟,各式各樣的『面蠟』依照水溫來做區別,依照不同的溫度,面蠟也會做出各種的味道。
圖四:FIN (影像擷取自 北岸衝浪世界 提供)
每一種形狀FIN都有它不同的衝浪風格與它的流利靈活性能,初學者可以先選擇衝浪板附的FIN,暫時先不用特別選擇,先在板上站穩較為優先。
圖五:防磨(寒)衣 (影像擷取自 ROXY Tawan)
依視水溫穿上不同厚度長度的防寒衣,夏天穿比基尼時外頭還會搭件防磨衣,主要是不讓身體與衝浪板直接觸而沒擦感到不舒服,冬天衝浪時則選擇有厚度的防寒衣除了禦寒,也能保持身體溫度,是水上運動不可或缺配件。
衝浪板基本分類:
(一) 短板 Shortboard
(二) 長板Longboard
(影像擷取自 北岸衝浪世界 提供)
然而,衝浪板百百種應該要如何挑選呢?對初學者而言選板方向,以較重的長板做為優先選擇,因為與水面接觸面積較大,穩定度也高,福利大也好追浪,才不會衝不到2~3次就不衝了,駕馭起來也輕鬆許多;短板則較靈活,適合進階衝浪愛好者,喜歡更多動作的衝浪者;另外,還有靈活性質高的短版,則可依據不同使用者需求選擇板型及顏色。
初學的基本技巧介紹:
1. 趴板位置: 因身高體重不同,趴板位置都以板頭不進入水內為主。
2. 划水動作:從最前面划到最後面。
3. 平衡:學習如何站在衝浪板上雙手微開保持平衡。
4. 起乘動作:上身微挺起,雙手使力撐起身體(雙手擺放位置在胸的兩側)
5. 站立: 迅速站立起來,一腳在前,一腳在後,重心放置前腳。
(影像擷取自北岸衝浪世界提供)
(影像擷取自都蘭衝浪店提供)
所有的運動動作都必須基本紮根做起,衝浪運動沒有捷徑,從划水追浪、起乘、跪膝、站立,初學者須先在岸上學會基本動作訓練後,即可下水體驗衝浪之樂趣。
(影像擷取自北岸衝浪世界提供)
享受海上馳騁
衝浪運動原則上沒有分男女及年齡的限制,運動者可依個人條件及需求,使用不同大小的衝浪板,衝浪過程以輕鬆放鬆為原則,從小至兩歲大至五十歲上下均有運動人口,可說是老少咸宜的水上運動,會一直不斷在文章裡提到初學者在選擇長板為優先?是因為在海上會因為海流、天氣、每一道浪的強弱不同而讓你
在浮力大的海上輕鬆控制浪板,在四周環海的台灣也是個衝浪的天堂,讓海的推手帶領你感受前所未有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