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時代下,「按讚之外」你為誰而跑?

0
14
【圖片來源】攝影師:Mikhail Nilov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8456011/

身為跑者的你,跑步成績連結的APP是Strava、Marathon、Garmin Connect還是各式品牌的app?分享今天跑步成績的是IG、fb還是Threads?跑步之於現在,除了你是完全不上傳數據的跑者,不然已經不是「隱形的活動」,在這個社群時代下,社群不僅陪著我們跑,甚至還影響了配速,甚至悄悄改寫了我們的「動力來源」。

有時,社群可以讓我們更有動力出門跑步,但有時,也可能讓人精疲力竭。

跑步乍看是簡單的行為:一雙入門的跑鞋+一套舒適的跑衣跑褲+準備好跑步的心情;但時至今日,對一些新手跑者來說,如果沒有適合的運動APP、跑錶、或是跑後的社群發文,出發的動力似乎會受到影響;在這個我們日常都能隨手分享飲食、心得等生活片段的世界,跑步也成為一種公開的表態。對一些人而言,綁好鞋帶出門去的原因,可能不是突如其來的想法,也不是因為教練的課表,可能是受到社群媒體裡不斷出現的好友及KOL們的跑步紀錄分享。

為誰而跑?

看到別人分享跑步心得,進而自己投入後完成預設的哩程碑,將過程公開分享,形成了良性循環:他人鼓勵了你、你的分享又激勵了對方,社群APP有意識地推送與運動進步相關的內容,讓跑步成為被鼓勵的行為。

然而,凡事都有一體兩面,當你公開跑步紀錄後,就很難回到完全私人的練習模式了,APP那端的觀眾,無論是真實存在或想像中的,都可能會影響你跑得多快、多遠。

比較變得難以避免,會不自覺對照好友的配速,並對自己的配速下判斷,長此以往,跑步帶來的單純樂趣,很容易成了對數位認可的追逐:我這樣跑夠快了嗎?別人十K配4’30/km,我只有6’15/km,會不會太慢?

其實這不是心理主觀的感受,2009年運動科學家Samuele Marcora做過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經歷90分鐘燒腦任務後,耐力表現會下降15%;後續研究也指出,社群媒體的瀏覽同樣會引發同等的「心理疲勞」,影響我們的專注力及決策力,巴西帕拉伊巴聯邦大學的Carlos Freiats-Junior及他的同事在《歐洲運動科學期刊》發表他們近期的研究,發現運動員在訓練前滑30分鐘社群媒體,會讓技術表現(例如排球進攻效率)下降。

必要的「脫節」

有些新手跑者為了跟上別人的數字,可能會跑得過快、過遠,反而招致受傷的風險大增;25歲的Prerre表示,他曾為了在Strava線上比賽奪冠,硬是全力衝刺,結果換來脛骨疼痛和六星期的休養。

演算法會為你每一次跑步喝采,但不會提醒你何時該停止。

因此,有些人選擇暫時分享跑步成果用以脫離數據及好友追蹤,重新找回跑步的「單純快樂」感;筆者也時常在社群討論文裡爬到有跑友分享:「我今天仍有跑步,但我選擇不戴跑表,也不看時間,跑多久、跑多快,就看當時的身體及心理狀態。」試著脫離計數產品而跑,只留音樂或者自然的環境音,也許能重新感受到步伐與自己。

善用社群力量

但當社群被善用,也能成為跑者重要的後盾,來自里昂的Jade分享道,她分享出自己第一個連續沒有中斷的6K跑步訊息後,收到了近十位同樣是跑步新手的訊息,爾後,她們很迅速地組成了一個週日晨跑的小團體,沒有門檻及壓力,但為彼此帶來持續的動力。

很多運動APP或者是FB上的跑步社團,能幫助初跑者解決不少問題,甚至也可分享挫折感。

真正的為自己而跑

其實,到了最後,我們的挑戰就在於:如何在社群高度連結的數位環境下,保有個人空間。因為跑步是一項不必向他人証明的活動,不必依賴按讚數來定義每一趟的價值。社群對新手跑者來說,其實沒有本質的好或壞,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在它的推與拉力間,找到自己:享受沒有濾鏡、沒有壓力、沒有觀眾的跑步時光,感受今天這趟跑步過程為自己帶來的酣暢淋漓。

資料來源:marathonsrun

【延伸閱讀】

HOKA Mafate5的極限體驗與Ada的山徑哲學
亞特蘭大馬拉松全紀錄 許績勝圓夢奧運挑戰